技术创新是落实“科技强省”战略,推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是“十一五”提高我省产业整体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措施。
“十五”期间,全省通过深入贯彻“科教兴省”战略,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和《浙江省“十五”技术创新规划纲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以及各方面协同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有力地推进了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了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创新专项全面实施,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突破我省产业发展中的25项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创新项目,一大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被突破,技术达到了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推动了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快了我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共实施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01项、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890项,其中涉及25项关键技术750项。同时,组织实施了400个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并引导企业开发省级新产品10000余项。二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较大的拓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围绕《关于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了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初步搭建了若干为我省块状和特色经济服务的行业或区域技术中心。建立了16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0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3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体系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三是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创新动力明显增强。近几年,通过积极探索,逐步实现了技术创新由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创新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年技术开发经费逐年增加,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四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近年来,我省把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优先位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2000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形成了移动通信设备、特色软件、生物化工和医药、新材料等快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机械、石化、轻工等我省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五是扎实推进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积极贯彻《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若干意见》,根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切实加强以产品信息化,制造及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企业管理及营销信息化,电子商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在加强面上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为“信用浙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当前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R&D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尽合理;产业和装备关键技术、高技术产业缺乏原创性的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的运行和机制还不够完善;技术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是浙江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浙江必须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在发展中寻找新突破,在创新中获取新动力。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为企业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所在;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和合作,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我省迎接各种挑战,实现“走在前列”的战略选择。
一、“十一五”技术创新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八八战略”,增强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主线,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为我省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技术创新应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原则。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源头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逐步实现由引进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
——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利用国内外技术创新资源,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构筑经济新优势。
——坚持行业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重点选择在机械、医药、纺织等传统优势行业,对提升我省工业经济整体水平关联度较大的共性关键技术,集中资源,实现突破。在总结行业典型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展开。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进相结合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改进和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技术创新整体能力。
(三)主要目标
——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
——到2010年,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比例达到40%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5%。
——到2010年,50%的主要传统工业生产技术达到国际21世纪初期先进水平,15%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80%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21世纪初期国际先进水平,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20%。
二、“十一五”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和关键共性技术
根据浙江各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及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30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具体的产业或行业技术创新重点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下。
(一) 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以系统级芯片为重点的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嵌入式软
件、软件中间件、信息化支撑软件、信息安全及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下一代网络、光通信产品、宽带接入设备、智能网系统为代表的网络及通信产品;开发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视频监控产品、流媒体应用技术产品及数字摄录放产品;开发光电子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子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计算机及软件开发应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
(二)医药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生物工程等新型药物,开发药物的质控技术;开发中药提取、浓缩、杂质控制等新技术;开发仿制药物的工艺创新、晶型创新和剂型创新的新技术;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开发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慢性乙肝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类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一批生物工程原料药;开发新型药用辅料和医疗器械。
关键共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手性合成技术;新型辅料的开发生产应用技术。
(三)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高档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微纳电子材料、信息传输线等电子信息新材料,工程塑料,纳米材料和其它特种新材料;在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磁性材料、合金材料、包装材料、氟(硅)等化工材料等领域里取得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
(四)化学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氟精细化学品、高端氟聚合物,有机硅单体、硅油、硅橡胶、硅烷偶联剂;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和生物农药新品种以及农药新剂型;开发高效催化剂,各类新型助剂,高档颜料、染料、涂料和农药、医药中间体;开发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学品、粘合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新型的分离和混合技术;新型催化及合成技术。
(五)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自动控制系统及仪表、现代光学仪器、高性能传感器等高技术产品,提升汽车仪表和电工仪表、流量仪表等公共计量仪表,发展科学测试仪器、环境监测仪器、轻工专用仪器等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高性能传感技术。
(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经济型轿车、高档客车整车;开发车用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制动器总成及制动系统,汽车传动系统等汽车关键零部件,逐步实现汽车零部件系统供货;开发高附加值汽车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开发豪华、环保、节能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
关键共性技术:柔性自动加工技术;精密、快速成型技术;液压、气动、密封技术;车形整体造型和内饰设计技术。
(七)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为国家重大装备配套的大型空分成套设备和深冷成套设备、工业汽轮机及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大型余热锅炉,大型火电和核电发电机组配套设备;开发以加工中心为代表的数控机床、专用加工设备和自动化加工装配流水线;开发特种用途及高性能电梯和扶梯、立体车库、高性能起重和堆垛设备、高性能叉车等物料配送输送设备;开发大注射量、大锁模力、高精度的各类注射、挤出和吹塑等塑料成型机;开发高档纺织品的印染及后整理设备、大容量化纤成套设备、针织机械及纺织机械成套控制设备;开发新型印刷与包装设备;高性能的制药和中药现代化设备;开发新型成套设备。
关键共性技术:现代设计制造技术。
(八)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高压和超高压、无卤阻燃、特种、复合电缆,高性能和特种电磁线;开发高压和超高压、环保、低耗、高性能电力变压器;智能化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智能化断路器等高低压电器;开发新型节能电机,微型电机、特种电机和新型电动工具;发展变频调速系统和交直流伺服系统等机电一体化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九)纺织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医疗卫生保健用非织造卷材及其制品、各种土工材料及复合土工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工业过滤材料、高档合成革及服装衬布等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具有抗静电、阻燃、高吸湿、抗菌防臭、防紫外线等特性的功能性纤维,开发化纤仿真面料、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等高档面料。开发真丝绸、绢丝绸、真丝混纺交织绸等高档丝绸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大型涤纶熔体直接纺差别化生产技术;高性能复合非织造布加工技术;纤维、纱线、织造及印染后整理技术。
(十)轻工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酶制剂、黄原胶(食品级)等新型生物发酵制品,开发绿色食品、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食品;开发薄型化、功能化、高强度的纸及纸板产品,重点发展信息用纸、食品医疗用纸、特种工业加工纸、涂布纸等,大力发展中高档生活用纸;开发智能化、个性化、节能和环保型家电和各种特色小家电产品;开发高档牛皮汽车座垫革、服装革、家俱装饰革等产业用革。
关键共性技术:食品加工的膜技术和结晶技术;高强度、高白度、低污染的制浆技术。
(十一)建材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水泥工业绿色环保生产技术和装备及高性能专用水泥、干粉砂桨;开发高技术玻璃深加工产品;开发轻质、高强、节能的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节能、环保的屋面材料、隔热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和新型建筑密封材料;开发环保、节水型建筑卫生陶瓷及配件、开发绿色环保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开发玻璃纤维、高强度玻璃钢、特种陶瓷、特种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
关键共性技术:水泥工业绿色环保生产技术;非粘土类新型墙体材料与新型建筑节能建材产品生产技术。
(十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要点
发展造纸、印染、皮革、化工等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新型废旧资源再生技术和新型固废处理设备;开发风力发电技术及设备;发展半导体照明、变频调速、节能炉窑改造、节油机电等高效、成熟的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加强新型节水型或无水型工艺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水的重复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和成套设备开发;开发应用除尘、脱硫、输灰成套设备和除尘、脱硫、输灰一体化设备,水净化处理技术和设备、洁净煤技术和设备等为循环经济服务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成套装备。
关键共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新型节能技术;再制造技术。
三、 “十一五”时期加快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形成技术创新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各级经贸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有效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经贸部门与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提出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关键、共性的技术创新内容,积极引导和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和支持技术创新的各项工作,将技术创新政策与技术政策、外贸政策、产业政策相结合,落实并实施好技术创新规划的各项措施。
(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完善,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到2010年,培育2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0家行业或区域技术中心,600家省级技术中心。形成一批接近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的企业、行业或区域创新基地。重点企业普遍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在大中型企业中,积极鼓励建立以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小企业,则通过建立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和支撑,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转化并实现产业化,以此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由此,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实施技术创新专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关系我省“十一五”产业发展的30项关键共性技术,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家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5个省级重点技术创新专项滚动计划(即新材料开发与应用专项,重点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应对技术贸易壁垒专项, 欠发达地区专项,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实施5个省级重点技术创新专项,在我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行业和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使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产业化程度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支持一批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明显的大型企业,以及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继续编制实施省级重点高新技术产品试制试产计划,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四)加大政策扶持,建立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各地应制订相应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扶持力度。对关系我省“十一五”产业发展的30项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政府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折旧,企业年综合折旧率可达12.5%,重点骨干企业综合折旧率经主管财税机关核准可加速30%,高新技术企业可达到25%,中试设备折旧可再加速30—50%。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银行贷款支持技术创新,增加各级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五)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产学研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产学研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学研联合,加快形成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体系,以解决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二是支持各类产学研联合体,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各种形式,各种体制,兴建技术开发机构。按以重点企业为依托,建立若干个行业技术创新基地,争取建立100个产学研示范联合体。三是继续鼓励科技人员参加产学研联合开发。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到企业从事各种产学研联合开发工作。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观念,合理使用人才。四是建设产学研合作信息共享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创新网络环境,促进创新的上、中、下游的合理分工与联合。依托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权威性的服务于产学研联合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以及有关企业生产、开发技术和产品信息,为产学研各方提供信息平台。
(六)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着力培育发明专利、驰名(著名)商标、重点软件版权,开发一批自主知名品牌。开展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创建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业和区域,建立健全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建立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高度重视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国际标准化总体发展动态和我国标准化战略研究,重点在电子信息、软件、食品安全、中药现代化、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和产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积极制定反倾销、反技术壁垒的应对性技术标准。对技术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要引导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并鼓励企业提高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比例,开展技术标准战略企业试点工作。
(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建立技术创新信息发布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技术导向目录,引导全社会的技术创新投资方向。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依法行政,参照兄弟省、市做法,制订《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条例》,通过立法,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进行统一规则,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支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培育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按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形成人才引进、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