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毛竹笋用林培育技术
⑴ 土肥管理。土壤是毛竹生长的基础,肥力是影响竹林丰产的主要因子。毛竹笋用林培育的土肥管理技术的主要措施是:
① 选地及林地清理:选择交通方便、坡度平缓、土层深厚、立竹度好的毛竹纯林改造成毛竹笋用林或笋、竹兼用林。首先砍除林地杂灌,挖除老竹兜、树兜和清除石头,创造竹鞭生长的良好环境。
② 全垦深挖:改造竹林的第一年深翻可在6月中旬进行,也可结合挖冬笋在12月翌年1月冬季进行。深翻深度30-40厘米。全垦深翻时避免损伤幼壮竹鞭及竹鞭上的鞭芽和鞭根。
③林地施肥:施肥是笋用林或笋、竹兼用林丰产的关键。据分析,每生长1吨鲜笋需消耗土壤中的氮5.1公斤、磷1.5公斤、钾5.4公斤左右。因此,要及时对笋用竹林或笋、竹兼用竹林的林地进行肥料补充。肥料以有机肥为佳,如堆肥、栏粪、菜枯、垃圾等。施肥每年二次为好。第一次在冬季进行,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人畜粪2500-3000公斤,或菜饼250-300公斤,或埋青4000-5000公斤。方法是:把有机肥均匀撒入林地,结合冬垦和挖冬笋翻入土内20-30厘米的深度。第二次施肥是在挖春笋后,以速效化肥为主,时间以6-8月竹鞭排芽前为宜。方法是:在毛竹兜上方挖半圆形水平沟条施,深15-20厘米,施后覆土。施肥量可参照上述每生长1吨鲜笋所消耗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数量加以补充,但所补充的养分一定要超过带走损耗数量,不包括竹的秆、枝、叶所消耗的养分及土壤流失的养分、被土粒固定不能直接利用的养分和林下其他植物所消耗的养分。这些损耗,在施速效化肥时都应考虑进去。一般土壤母质中,钾的含量较丰富,所以施化肥应以氮、磷肥为主,特别要增施氮肥。为了增加土层有效厚度,提高竹笋品质,还应结合施排芽肥或孕笋肥进行培土,即将塘泥、菜园土、林外表土等挑入竹林填7-10厘米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夏末至秋初以迟效肥为主地增施一次孕笋肥。
⑵ 竹林管理。笋用竹林与用材竹林一样,为获得竹笋高产,除要有一个良好的地下土肥环境外,还必须有竹林地上的合理立竹密度和竹龄结构。笋用竹林的地上管理措施是:
① 护笋养竹:若现有竹林为大小年竹林,则建立笋用林初2-3年内要大年少挖笋,小年基本不挖笋,禁止挖冬笋;若是花年竹林,则要尽量留养小年毛竹,使竹林达到每亩有健壮立竹150-200株,且分布均衡、龄级合理。
② 适时留竹:毛竹春笋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出土。“清明”前后10天出土的春笋多数是浅鞭笋,笋小,不宜作母竹留养;“谷雨”五天以后出土的春笋多数是老弱竹及同鞭末期笋,亦不宜作母竹留养。应选择“谷雨”前后五天出土的大、壮、深的春笋作母竹留养,并采取先留后选、边留边选的方法均匀留养。
③ 合理砍伐:通过合理砍伐使笋用林经常保持2-5年生孕笋竹占优势比例,其竹龄组成最好为:1年生、2-3年生、4-5年生竹各占30%;6-7年生竹占10%,用以补空地。毛竹笋用林的砍伐亦采用龄级择伐法,7年生以上的老竹一般不留。砍伐季节也应在冬季进行。砍伐后要随即挖除竹兜或进行破兜施肥。
⑶ 笋的挖掘和培育。合理的挖笋、培笋技术可提高竹笋的产量和品质。
① 春笋的挖掘和培育:春笋的挖掘与培育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进行。挖春笋要掌握“早期笋、前期笋及时挖、全部挖,中、后期笋选留母竹,末期笋全部挖光”的原则。对前、中期发的笋,笋箨尖刚露土就要挖,即挖泥下笋。此时笋的品质好、笋价高,又可减少竹林养分消耗。对中、后期发的笋也要在笋高10厘米以内及时挖掘,即挖泥上笋。春笋出土期间可每隔一天挖一次。挖笋后的笋穴应及时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人畜粪及2%左右的尿素水溶液后再覆土。注意所施肥料不要直接接触竹鞭。
② 冬笋的挖掘与培育:在笋用林中挖掘冬笋是合理的。每年11-12月竹林土中的笋体粗大,是挖冬笋的好季节。冬笋的挖掘方法有沿鞭翻土挖、土裂开穴挖、结合冬垦挖三种。挖笋后,先用翻起的少量生土覆盖竹鞭,再将肥料施入沟内或穴内,最后填平沟或穴。
三、主要病虫害防治
1、毛竹枯梢病。毛竹枯梢病是我国毛竹产区的一种危险性病害,被列入国内检疫对象。该病危害为当年新竹的嫩枝和侧枝。7月上旬在主梢或枝条的某一节叉处首先出现棕红色小斑点,并扩大成舌状或梭形有淡褐色病斑,后颜色逐渐变成深褐色。随着病斑的扩展,病部以上的枝叶开始萎蔫,叶逐步变黄、纵卷,直至枯萎脱落,枝梢枯死、且不再萌生新叶,形成枯枝、枯梢。发病严重的竹林,前期竹冠赤色,远看似火烧状;后期竹冠灰白色。受害毛竹造成枯枝、枯梢或整株枯死,竹材质量降低,且影响发笋,一般发病3-4年后可使成片竹林趋于毁灭,给竹林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是借风吹和雨水溅散作近距离传播;带病母竹、竹材、竹梢的调运是该病远距传播的主要途径。防治方法:
① 清除并烧毁病枯枝(株),严禁从疫区和疫情发生区调出带有该病原的竹苗、母竹等移植到新区。对病区的竹材及制品采用甲基托布津7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仔细地喷酒或禁止调运竹材出境。
② 对病区竹林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竹展枝放叶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或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用同样的方法喷洒新竹。
2、黄脊竹蝗。又名蝗虫、蚱蜢、蚂蚱。5-6月以跳蝻、成虫取食竹叶,为竹林的主要害虫。大发生时,竹林被害如同火烧,立竹成光秆。新竹竹叶被吃光一周后即会枯死,壮竹竹叶一次被吃光后新发叶片变黄、生长势弱、发笋量大减,第二次被害后即死亡。死竹茎中积水,纤维变坏,生林也趋衰败。竹蝗一年发生1代。以卵产于背北向阳、杂草稀少、土质较疏松的山腰或山窝斜坡上,深约4厘米左右。产卵处常见黑色园形盖状物,这是寻找卵块的最好标志。防治方法:①挖卵块。生蝗产卵地易识别,可挖掘消灭。②幼虫未上大竹、群集在小竹及禾本科杂草上时,及时喷酒2.5%敌百虫粉剂或2.5%溴氰菊脂超低容量喷雾,每亩1毫升。③已上大竹的蝗蝻可用烟剂药杀。即用2.5%溴氰菊脂每亩6-10克,按药1份、柴油20-40份比例混合,用喷烟机喷烟;或有741烟剂,用药量每亩1-2公斤。喷选择无风的早晨或傍晚进行。
3、竹镂舟蛾。又名竹青虫、竹蚕。以幼虫暴食竹叶和叶鞘,严重时将成片竹林吃成光秆,如竹林一年连续发生二代或三代,被害竹可死亡,来年也不发笋。故竹镂舟蛾也为竹林主要害虫。幼虫全身光滑绿色、头红褐色。1、2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习性;2龄后的幼虫受惊即坠地,但几分钟后又会重新上竹。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中旬老熟幼虫下竹于枯枝落叶间吐丝缀叶结茧越冬,翌年4月羽化成成虫。成虫飞翔力强、有趋光性,白天静伏不动、黄昏或晚上10时及黎明前很活跃。卵多产在1、2年生竹上端嫩叶上,成块状或散产。防治方法:①灯光杀成虫。②利用幼虫受惊坠地习性,击落捕杀。③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7万头。④用2.5%溴氰菊脂,每亩4-8克,1000-2000倍液进行低量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