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缙云县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持续打好“精准扶贫十法”组合拳,统筹打好政策惠农、产业富农、服务助农、改革强农“四张牌”,立足精准管理、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出实招、下实功、干实事、求实效,走出一条具有缙云特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着力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最大短板。
一、打好政策惠农牌,立足精准管理出实招
一是对象精准认定管理。坚持统一工作部署、统一认定机制、统一收入核算方法、统一数据管理,深入开展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认定工作,截至6月底,共认定低收入农户21399户32866人,其中低保边缘户11184户17652人。着力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制度,全县10417户14626 人纳入低保,建成社区照料中心226个,占城乡社区总数的87%,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当地城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的80%确定。
二是资金精准整合使用。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涉农补贴政策,对低收入农户实行零门槛产业扶持,申报储备项目119个,由财政补贴种籽、种苗、种畜等启动资金,项目总投资达5600多万元,由驻村干部做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落实“两山(一类)”建设财政扶贫专项激励资金7500万元,以提高县级财政支农精准度为抓手,深化涉农资金绩效管理,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农家乐民宿、异地搬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素质精准全面提升。把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抓手,加强培训项目实用化、基础教学规范化、师资教材共享化和人才培育体系化建设,巩固提升“缙云烧饼师傅”“缙云茭白师傅”品牌建设,创新培育“缙云爽面师傅”“缙云月嫂”等新品牌,形成人才培育、产业发展、品牌推广、农民增收“立体式”运作体系。完成农民培训1587人,其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32人,推动更多农民就业从“体力型”向“技能型”、从“低技能”向“高技能”转型。
二、打好产业富农牌,立足精准施策下实功
一是乡愁产业引领增收。加强缙云烧饼人才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产业基地化建设,新开缙云烧饼示范店40家,培训缙云烧饼师傅680人,实现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10%。制定《缙云爽面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初稿)》,缙云爽面博物馆建设进入内部装修、绿化阶段,实现产值0.6亿元,同比增长10%。新增农家乐民宿37家,接待游客数123万,同比增长20.6%,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30.4%。
二是电子商务下乡增收。以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创建为载体,发挥“淘实惠”农村电商平台、缙云赶街公司和邮政公司服务网点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拓市场提供基础支撑。开设网店3900余家,启动“互联网+低收入农户”增收模式,带动200多名低收入农户通过网销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销售额12.62亿元,同比增长120%,总量居全市前列。
三是来料加工就地增收。充分发挥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的作用,着力延伸来料加工产业链,突出低收入群体、库区移民、残疾人、陪读妇女等重点群体扶持,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形成东方镇竹制品类加工、舒洪镇平车类加工、双溪口乡围巾类加工、新建镇文具类加工等特色乡镇及专业村。发放来料加工费1.63亿元,带动全县170个扶贫重点村1.1万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打好服务助农牌,立足精准帮扶干实事
一是结对帮扶因户施策。大力实施省、市、县三级结对帮扶机制,争取结对单位更大支持,全力推动该县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和帮扶成果实现最大化。今年以来实施帮扶项目350多个,其中经济项目200个,累计争取扶持资金3500万元,在农业产业、乡村建设、生活水平等方面下工夫,让广大农户得更多实惠。推进乡镇(街道)干部驻村连心和“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持续做好第二批93名农村工作指导员(第一书记)软弱落后村和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工作,实现全县贫困村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二是搬迁帮扶下山发展。把异地搬迁作为战略性扶贫举措来抓,严格落实《缙云县关于加强和完善农民异地搬迁工作的若干意见》,破解机制、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帮助更多高山远山农民从“山上”迁居“山下”转移增收。今年将异地搬迁列入“农村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年度考核,出台实施《缙云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避让搬迁实施办法》,完成扶贫重点村农民异地搬迁59户182人和舒洪安置小区一期工程第一阶段项目。
三是能源帮扶普惠民生。持续走好新能源开发扶贫新路子,以全县省级结对帮扶扶贫重点村和动态管理低收入农户为重点,将光伏开发与帮扶民生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可实施、可推广、可借鉴、可示范”的能源扶贫新模式。积极前往松阳、龙泉、龙游、江山、磐安等县市学习调研建设经验,完成“光伏小康工程”试点工作调研和初步建设方案,着力破解配套和自筹资金落实难、选址落实和用地审批难、领导机构和专业人员紧缺等现实难题,拟建设村、镇、县三级电站,解决用地、电力输送等问题。
四、打好改革强农牌,立足精准脱贫求实效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农户每块承包地块进行测绘定位,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调查实测面积13.85万亩。 “三权”抵押贷款余额达12.31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5300笔、余额6.9亿元,农房抵押贷款1282笔、余额4.94亿元,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72笔、余额0.47亿元。
二是大力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在成功创建县农合联、18个乡镇(街道)农合联、胡源农合联资金互助会以及爽面、杨梅、水蜜桃、黄茶、茭白、粮食等6个特色产业农合联的基础上,完成农合联掌上服务平台和短信平台建设,为会员提供生产、营销等信息服务,并着手县葡萄(提子)产业农合联前期调研工作,加快完善农合联运行机制,形成“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新路径和新模式。
三是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扶贫改革。加强扶贫重点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将扶贫互助资金与增收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业就业扶持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向贫困村户倾斜资金,解决融资难问题。累计创建村级扶贫互助社39个,目前已运行38个,共有社员3368户,其中低收入农户777户,筹集社员股金1057.7万元,目前借出发展生产资金共627户1880万元。同时积极发挥“丰收爱心卡”功能,扩大小额信贷规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丰收爱心卡)335户20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