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这该怎么办?”新碧街道新康山前村村长朱陆红看了看村里广袤的农田,眼中流露出一丝无奈——前段时间,因为村民在田间焚烧稻秆,造成了不良影响,远在广东学习的朱陆红这才立马赶了回来,叫上村干部一起合计:“这污染也太严重了,一定要想办法制止!”
焚烧稻秆:不是传统,只是陋习
朱陆红介绍道:“现在虽是水稻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农民们种芋头的好时节。大家都忙着尽快处理掉收割机留下几十公分长的稻秆,然后翻垦土地,就可以种芋头了。”
“山前种毛芋也有好些年头了”,因焚烧秸秆而被新碧街道执法中队处罚的村民朱献林讲道,“我们这个时候翻垦土地种下毛芋,等春节过完,毛芋又可以收成了,我们就是这样水稻毛芋轮流种。我也没多想,只想着尽快处理掉留下的稻秆就可以种毛芋了,把稻秆烧在田里,也是图个方便,所以才犯糊涂啊!”
据老农介绍,现在大部分农民是因为“贪省力”、“图方便”而随便把秸秆堆放焚烧,这种做法并不是传统草木灰的烧制方法。把稻秆焚毁在田里,更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传统”的。
屡禁不止:干部们忙地“团团转”
朱陆红说道:“自从街道部署工作以后,我们村就建立了村级巡逻队,除了通过村广播、村公告栏宣传以外,我们还到田间去巡逻,把整个村分区域、分重要路口管理,看见农民在翻稻草,就及时上前宣传,提醒他们不能够点火焚烧。”
但是巡逻队在田间只能够步行,而且山前村的农田不仅多,还是围绕着村庄布局的,这就给防控造成了一定困难,光靠几名干部很难在同一时间对所有的农田进行管控。
一天走下来,朱陆红的鞋子上都是泥,但是焚烧稻秆的行为却像是在跟他们玩捉迷藏似得,这边刚劝完,那边又准备点起来了。虽然村民们在被发现后都积极配合扑灭,但是更多村民还是处在宣传上的“盲区”,巡逻队员朱龙升说道:“现在在家种田的老人,年纪都不小了,平时也不会去听广播,要做好宣传,只能到田里‘面对面’‘手把手’教育,可是田太多了,基本上都是水稻田,要都看住有一定的难度。”
“最关键还是在意识形态上”,朱陆红通过几天的巡逻,得出了经验,“一直以来,老人们就觉得稻秆就是应该‘烧’还田里的,有些村民表面上答应,心里却不够重视,甚至抱有侥幸心理。只有改变他们这个既定思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焚烧稻秆问题。”
机械切割:“农废”变“农肥”
朱陆红想起之前看到过有种机器可以把稻秆切割成碎片,直接混入土中,于是就派了两名村干部去寻找。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没想到在“邻居”永康就看到了这种切割车,朱陆红喜出望外,立马将切割车“请”到自己村的田里试用一下。
这请来的“外援”表现的让大家都瞠目结舌,短短一个下午时间,切割车就把好几亩地的稻秆都切割地细碎。朱陆红随即请来了村里的几位“老农民”上前查看,大家都纷纷表示,这切割机将稻秆切地非常小,可以直接用耕机将其混入土中,切割后的稻秆在土中更易腐烂,能够成为很好的农肥。
经过“专家”“认证”以后,朱陆红又邀请了附近的其他村民前来围观,村民们对这陌生的切割车都表示认可。
“这切割车不仅把地面上的稻秆切碎,同时能够把地下的一层薄土也切割混入其中”,朱陆红一边说着,一边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下农民不需要把残留的稻秆用人力再收割收集,更不需要点火处理这些‘农废’了,在根源上处理了秸秆焚烧问题,80块钱一亩,节省了人力,把‘农废’变成‘农肥’。”
“这两天我们几乎把所有农户的家都跑了一遍”,山前村支委朱成均说道,“所有的村民都同意了,等过几天天气放晴,切割车就开始工作!”
秋风飒爽,风中夹杂着浓郁的丰收气息。金色的稻田接连着蓝蓝的天空,朱陆红这才松了一口气,露出了久违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