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扶贫】“蜜源”变“财源”,缙云大洋再添“消薄”甜蜜举措
索引号: 002660432/2018-10362     发布机构: 大洋镇     发布时间: 2018-05-31 00:00:00

  为加快推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工作,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双增收”,经过缙云县大洋镇前期的实地摸底调查和积极对接,5月30日,缙云县农业局将首批150箱“中华蜜蜂”送往大洋镇仙谷村、和合村及新西寮村,为该镇“消薄”工作“三年任务二年完成”再添甜蜜攻坚举措。 

  大洋镇是缙云县最为偏远的乡镇,虽然近年来凭借着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通过释放生态红利,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态势较好,农民人居可支配收入逐年向好发展。但受区位和交通等种种因素制约,辖区内的13个行政村普遍缺少可盘活的集体资产和资源,大部分村庄集体事业的发展和运行仅能依靠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和上级帮扶,经营性收入几乎为零,“村贫民富”的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的推进,该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支部带领深挖潜力,党员支招创新产业等多种举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有所好转。2017年,该镇13个行政村中,前村村和南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了总收入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初步“消薄”目标,其他各村在总收入上也都达到10万元以上,但经营性收入仍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推进缓慢。为此,在“困境”中寻求“消薄”举措成为2018年的迫切任务。 

  “我们大洋虽然地处偏远,但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大可以行‘靠山吃山’的举措。”曾经在缙云县畜牧局工作时接触过养蜂产业的大洋镇农业分管领导詹伟慧说道,“大洋山区,花源充足,蜜源丰富,养蜂对大洋来说最适合不过,而且收入可观,作为‘消薄’举措可行性非常高。” 

  说起蜜源詹伟慧如数家珍,据她介绍,该镇拥有野桂花、野生猕猴桃花、红花油茶等多种野生植物可作为蜜源,且地处高山,蜜源所处山林的水源、空气、土壤都是零污染,所产蜂蜜质量十分优越。2017年下半年,她就通过多方咨询和联系养蜂专家进行了多次实地踏勘,选定了几个区位,并对各行政村进行了意向调查,同时积极和县农业局对接,加快养蜂项目落地,当起了牵线“中华蜜蜂”联姻大洋山区的“甜蜜红娘”。 

  “去年我家里养了60余箱的土蜂,一年下来,能产蜂蜜900多斤,平均每斤售价120元至150元,全年收入达10余万元。”已经尝到过养蜂脱贫致富甜头的大洋镇和合村村民王元都介绍说,“大洋凭借蜜源质量优势和所养蜜蜂品种优势,所产蜂蜜的售卖价格相较其他地方要高出许多。” 

  王元都所说的“土蜂”就是本次该县农业局送来的“中华蜜蜂”的土名。蜂农的甜蜜经验,也为大洋镇推广村集体养蜂产业坚定了信心。 

  和养蜂产业打了20多年交道的缙云县畜牧局工作人员沈必贵告诉我们,此次送来的“中华蜜蜂”每年能割蜜2次,每箱能产蜂蜜10余斤。通过初步估算,50箱蜂一年就能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 

  “50箱蜂一年的收益就能让我们村完成‘消薄’任务。”收到缙云县农业局送来的“中华蜜蜂”后仙谷村党支部书记陈彩芬高兴地说道,“我们一定会养好这50箱蜂,让其效益实打实的落地,成为我们村的增收法宝。” 

  同时,为保障蜜蜂存活率和有效管理,并使养殖效益最大化,该镇还积极探索“合作社+村集体”的养殖模式,由合作社提供技术、市场和品牌支持,村集体负责提供产地和看管蜂群,解决村集体养蜂的后顾之忧,实现双赢。下一步该镇还将在其他具有养蜂条件的村庄进行推广,尽快争取第二批“中华蜜蜂”落户大洋。 

  据了解,自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开展以来,该镇制定了消薄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了以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各村蹲点调研,积极发掘和探索壮大集体经济举措,为缙云县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十八招”提供了多个卓有成效的做法和典型案例。 

  在集体资源利用上,结合“五水共治”工作,引领新西寮村木西花自然村推广河道外包,将1公里河流对外承包,用于放养溪鱼,在打造“最美河道”的基础上,每年还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万余元,实现了“绿水成金”。 

  在集体产业发展上,立足前村村人口和产业较为聚集的特点,从统一建造茭白保鲜池和规范交易市场入手,对茭白产业市场运作进行创新,逐步形成“集体主抓服务,农民主抓质量,客商主抓销售”的发展模式,为村集体增收近5万元,实现了“产业富村”。 

  在种养模式创新上,利用90%水田种植茭白的鲜明产业特色,推广茭白田放养麻鸭的套养新模式,由村集体购买麻鸭苗,投放在茭白田中,并请专人进行管理,麻鸭的产出收入归村集体所有,麻鸭食取田中的害虫和杂草,粪便作为肥料促进茭白生长,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丰收,每亩茭白田为村集体增收1000余元,实现了“套养双收”。 

   如今,大洋镇凭借“绿水青山”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再次打出“生态牌”,引入中华蜜蜂落户大洋,引领村集体当起“追花蜂农”,经营“甜蜜事业”,将大自然馈赠的丰富“蜜源”,转化为村集体增收的滚滚“财源”,成为该县“消薄十八招”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和生动实践。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