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和全市“两山”发展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划清边界、厘清事权、做好蛋糕、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思路,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对标对表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凝聚起“财”为“政”服务的新功能,以“财政之干”践行“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将我局2019年工作总结如下:
2019年,我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6468万元,增长8.5%,完成预算的101%,其中税收收入132646万元 ,增长4.6%,完成预算的95.7%。财政总收入259918万元,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9736万元,增长20.7%,完成调整预算的105.7%。
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325281万元,增长32.3%,完成预算的91.3%。政府性基金支出165989万元,增长1.5%,完成预算的71.8%。
(一) 聚力谋发展,高质量强化财力保障
1.狠抓组织收入工作。一是精准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任务。完善收入协调机制,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加强预测分析,推动信息共享,及时掌握上级的收入政策导向,合理把握好组织收入节奏,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全年精准完成上级调控任务,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地方税收收入增长4.6%。二是推进非税收入提质增效。将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纳入全县综合考核。科学编制土地出让收支预算,实现土地出让收支基金预算与土地供应计划同步编制。2019年,我县共收缴各项政府非税收入38.74亿元,增长30.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86亿元,增长25.7%。
2.全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019年,向上争取政府债券资金5亿元和竞争性财政资金7.12亿元(包含示范区、创建试点以及带资金补助的改革示范类项目),已到位资金3.14亿元。今年我局成功争取省财政厅所有竞争性试点项目以及其他竞争性项目、资金补助:省财政厅财力性专项补助4500万元;“利奇马”超强台风灾害救灾应急补助3014万元(占全市获补总额的70%左右);浙江省首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单位,首年获得6500万元奖补资金(2020年还将到位4000万元);仙都街道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获得省级补助资金1800万元;一事一议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获得财政补助资金2000万元;2019年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激励资金1000万元(全省县级财政绩效综合评价第七名);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2亿元(省金控公司已立项)。会同县水利局争取2019年重大水利项目发展专项资金(好溪干流整治)8100万元和农村饮用水提质提标省级奖补资金3000万元;会同县科技局争取创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项目5000万元,属全省一档补助;会同环保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成功争取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财政补助8000万元(全省10个、全市唯一)。另外,通过省财政厅相关处室协调,额外争取政法奖励性补助400万元。
3.加强与上级部门密切联系。一是请进来。邀请了财政部浙江监管局局长何振国、副局长黄露,省财政厅副厅长沈磊、省财政厅原副厅长金慧群、王广兵,省国资委主任冯波声、副主任刘盛辉、胡信才等9位副厅以上领导及50多副处级以上领导来我县调研考察,听取我县对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新一轮“两山(一类)”建设财政专项激励资金竞争性分配等重大政策的实施意见,争取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今年承办了全省基层财管理工作会议、全省行政政法工作会议、全省预算编制人才库集中研究会等省级会议和培训会7个,努力提供优质的会务,提升了我县的口碑和影响力。二是走出去。我局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累计20余次赴省财政厅对口处室沟通对接工作并选派两名优秀干部赴省财政厅政法处、基层处这些重要处室挂职,今年省财政厅的竞争性试点项目都争取到位。加强与重点央企、国企、军工企业对接联系,引进中核集团建设财富大楼项目,今年静脉产业园项目入选财政部PPP项目库。
(二)聚焦保重点,高水平巩固基本民生福祉
1.加强重点和民生项目资金保障。2019年,我县民生支 52.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一是大力推进各项民生实事。加大基本建设支出,其中土地整治项目3亿元、330国道东渡至新碧段综合整治项目1.5亿元、人民医院迁建工程5860万元、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2983万元、“空调进教室”工程资金3078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营养改善提升资金523万元,落实文化礼堂建设财政补助资金655万元、旅游政策奖励764万元。安排改善基础办学条件专项资金4500万元支持教育重点县“摘帽”和促进教育现代化县创建,推动教育发展重点由普及到提质转变等教育重点工作。及时完善医疗保险基金制度。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从960元/年.人提高到1140元/年.人,其中个人筹资从320元/年.人提高到380元/年.人;政府筹资从640元/年.人提高到760元/年.人。
2.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缙云县好溪水利枢纽潜明水库工程11060万元、好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8100万元、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1038万元、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828万元,以及黄茶、茭白、烧饼、爽面等品牌建设资金660万元,扶持“两黄两白一红一灰一黑”五彩富民产业,不断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功能,高质量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整合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结对帮扶等资金4800万元,完成37mw光伏小康工程建设,涉及扶贫重点村89个,受益低收入农户6800户,年收入增收4000元。顺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各项目建设,省财政厅于10月份举办了截至目前规模最大的现场观摩活动。
(三)聚心优服务,高品质扶持企业发展
1.切实做好减税降费工作降低企业负担。积极落实社会保险费降费工作。与税务局、人力社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险种合计降费8819万元。认真做好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费返还工作,共返还社保费4667万元,惠及1853家企业。2019年,累计为企业减轻各类成本和负担97900万元。
2.积极兑现财政政策激发企业发展活力。2019年,兑现生态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循环经济、凤凰行动、总部经济等政策资金1.46亿元;兑现2018年科技政策奖励1400多万元,安排支持工业、农业、社发三类科技计划项目扶持资金400万元,营造更优的科技创新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挂牌上市,共兑现上市辅导备案、股改、挂牌上市等奖励1276万元。
3.深入推进三服务工作增加企业发展信心。由局班子成员带队分赴乡镇街道、企业开展三服务工作,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定期进行电话联系和实地走访,推行“一月一小结”“一季一点评会”等机制,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成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发挥政府转贷基金作用,减轻企业贷款成本。
(四)聚智强统筹,高要求提升资金使用绩效
1.坚持过“紧日子”。严控和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2019年,我县公用经费预算压减5%,一般性项目支出压减8%至10%。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加强三公经费动态监管,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2019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2392万元,下降0.28%。强化资金审核管理,2019年国库集中支付审核退回资金1.1亿元,涉及940多笔业务;净核减政府性投资项目预算6945万元;核减生态工业政策和开放型经济政策资金347万元。
2.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做好“两山(一类)”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建立督查机制,力争连续三年优秀,为下一轮的“两山(一类)”建设财政专项激励资金竞争性分配工作夯实基础。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定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扶贫资金清单,规范扶贫项目的申报、立项、检查、验收程序,严格监督项目的实施进程,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避免扶贫资金长期滞留,及时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涉农补助发放,2019年涉农个人补助通过乡镇财政公共服务平台并实现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发放金额2.39亿元,涉及53.42万人。
3.强化涉农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多源头整合县配套、省补、两山(一类)建设等资金,2019年实际整合各项支农资金111283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资金34907万元,县财政资金3556万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72820万元。这些财力集中支持迫切需要解决的河道整治、饮用水提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电子商务等薄弱和关键环节,全面提升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精准扶贫。
4.盘活存量资金和资产。严格实行存量资金收缴制度,2019年,我县收回存量资金19812万元,上年结余1978万元,支出17666万元,主要用于我县重点急需领域,重点保障民生支出和政府重点项目。加快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深入推进存量国有资产“一宗一策”盘活处置行动,通过统筹利用、招商引资、出让转让等方式对31宗重大国有资产进行优化利用和价值变现,有效盘活闲置、低效、偏远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化。2019,累计盘活国有资产资金约1亿元。盘活小微企业帮扶基金,共盘活企业转贷应急基金等1亿元用于县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建设注资。
(五)聚焦精细化,高起点推进财政管理
1.加强财经纪律监管。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会同纪委、审计等部门成立检查小组在全县机关和事业单位、乡镇范围开展财务报销不规范、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等专项检查工作,对教育局、经信局、舒洪镇等10个单位进行重点抽查并下发了整改通知书,限期内整改到位,同时要求单位完善内控制度,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结合机构改革最新情况,对新成立的单位及时纳入预算公开范围,实现全部公开;推进“三公”经费公开与预决算同步公开。
2.努力防范财政风险。防控债务风险,落实好对全县225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动态债务监测工作,实现政府隐性债务“零”增长。坚决落实我县“五年化债”任务要求,积极筹措化债资金,确保化债任务完成。截至2019年底,累计化解隐性债务13.71亿元。全面实行公款竞争性存放,2019年通过公开招投标存放公款25亿元,并实地检查账户管理情况和资金存放规范性情况,对有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并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预算单位账户与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合同,确保库款水平在合理规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对政府部门及所属机构、地方大型国有企业拖欠账款情况进行排摸,共梳理欠款金额1.33亿元。
3.逐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大力推行授权支付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 实现与人行间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拨无纸化,分批逐步实行完全国库集中支付。将乡镇重新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积极探索授权支付,运用动态监控系统的事前监控和事后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授权支付的监管,截至目前共有85家预算单位和乡镇实行授权支付。
(六)聚焦破难题,高效率深化财政改革
1.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管理配套制度,出台《缙云县国有企业人事管理暂行办法》、《缙云县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等县属国有企业绩效考核、薪酬管理配套制度,促进国企管理有章可循。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模式和渠道,国资公司根据债券融资政策的变化与调整,抓住时间窗口将债权品种由企业债券更换为公司债券,预计于明年4月完成公司债发行的申报工作;县城投公司的财富大楼地块土地开发项目,采用EPC+F(施工总承包+延期付款)模式,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与中核公司合作;通过网上竞拍东方工具地块,下步将根据我县城区整体规划情况,进行项目开发等。开展权证办理、国有资产清收、经营性资产分类授权管理、国有闲置资产盘活“四大行动,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我县获得2018年度全省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表现突出县。深化山海协作,与杭州市富阳区政府在富阳区共建“消薄飞地”园区-杭州缙云大厦项目,各强村公司以入股形式参与项目合作,同时解决消薄工作任务。
2.系统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紧扣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财力支出结构,按照“精准聚焦、绩效优先、增存并举”的基本原则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政策体系,做好2019-2022年财力测算,主要以“三大攻坚战”和“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为脉络,按照“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引导社会资金放大机制,多渠道多方面扩大财政资金的辐射范围。
3.推进“政采云”平台深度应用。简化采购审批流程,推广网上超市全省一张网,我县已审核通过全省一张网协议并完成网上超市切换的供应商达247家。推荐本地企业浙入驻政采云扶贫馆,助力我县农特产品推销。通过推广应用“政采云”平台,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2019年,我县共完成政采云交易3.98亿元,节约资金4638万元,节约率12.5%。
4.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产业政策奖励兑现“最多跑一地”,积极建设涉企资金信息化平台,打通扶持资金从部门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逐步完善扶工助企体制机制。优化采购审批流程,将政府采购采监审批环节改为备案制,不再对采购方式和采购类型进行审批,缩减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实现代理记账机构审批事项的“零上门”。推进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梳理部门间“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通过重塑业务流程,简化申报材料等举措,努力推动53项涉财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提升整体财政办事效率,方便部门和群众办事。全面开展“财政部门至少上门服务一次”活动和“三服务”工作,全年上门走访107家部门单位,累计服务人次达916人;上门帮扶、对接企业和基层部门36家,现场落实解决问题27个,办结率100%。
(八)聚焦强素质,高站位抓好队伍建设
1.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心走实,认真自纠自查,深入检视问题,通过检视整改、“三服务”、民主生活会、调研、座谈会等渠道,查摆不足,整改落实,为做好财政工作、推进财政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推进机构和人事改革工作。根据机构改革工作,将农发办整建制划转至农业农村局、财政监督局部门职能划转至审计局,并印发了新的三定方案。初步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对我局下属5个事业单位进行精简合并至3个。启动2019年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对全局68名公务员进行对应的职级套转,制定职级晋升办法,并根据县委组织部相关指导和要求,对20名符合晋升条件的公务员进行职级晋升。
3.全面建设廉政型组织。持续做好党风廉政工作,开展以“七个一”为主要内容的警示教育月活动,制定党风廉政工作任务分工,重新排查多个层面廉政风险点,填写《岗位廉政风险点和防控承诺表》,层层开展谈心谈话,利用党风廉政专题会议、“夜学”、组织生活会、廉政培训等形式多角度开展廉政教育,营造浓厚的廉政氛围,确保干部风清气正。
4.着力提升干部素质。采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教育模式,全方位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搭建多样化学习宣传平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财政队伍。组织开展三八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合唱、仙都马拉松志愿服务、系列征文等活动,开展意识形态四个季度分析研判工作、全年意识形态领域通报和2019年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情况的报告,进一步坚定财政干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受经济下行和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但是工资、民生、重点项目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地方可用财力远远不能满足支出需求的增长,导致收支缺口不断扩大,收支平衡难度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已经成为财政工作“新常态”下面临的重大困境。预计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缺口20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需县级配套资金2.17亿元,失地农民保险应政府出资2.08亿元,机关养老保险需财政兜底2.4亿元。
2.财政收支进度缓慢。一是支出进度滞后。结合历年预算执行情况,部门单位项目预算执行进度低,一般公共预算的专项支出进度缓慢,严重影响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导致我县的支付进度在全省排名偏后。另外,由于一些单位支出进度较慢,也严重制约了八项支出的增长。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进度慢。今年上半年基金收入进度滞后,大部分集中在下半年入库,对财政收支平衡工作造成巨大压力。
三、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县财政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各项措施,坚持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提质增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一是科学谋划组织收入。按照“均衡性、匹配性、可持续性”的要求,合理把握好组织收入节奏、力度。从年初开始就全面深入谋划全年组织收入工作,积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尤其在涉土收入谋划上要做早、做快、做多,加快收入进度,争取在上半年能大幅入库,缓减财政收支压力,致力服务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二是努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结合省“四大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山海协作等战略机遇,根据精准施策和问题导向,对现有的财政政策进行梳理,突出财政支持的重点方向,全力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在确保完成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新增债券,有效发挥债券资金稳投资、补短板的重要作用。三是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继续把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跟踪做好效果监测和分析研判,为组织收入、培育财源、预算管理等工作赢得主动。四是振兴实体经济。全面贯彻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项方针举措,积极整合现有农业、服务业、工业财政扶持政策,以“一个政策管发展”为方向,谋划建立三大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建设涉企资金兑现信息化平台,实现项目申报、资金拨付最多跑一地。不断完善惠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以政策扶持提档和资金拨付提速为突破口,稳定企业发展预期。大力培育优质财源,制定完善企业引进、培育奖励、考核机制,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企业招得来、留得下、发展得起来。
(二)有保有压,全面优化财政支出。一是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项目支出预算标准化体系和列支规范性体系。根据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科学谋划明年的预算盘子,坚持“财”为“政”服务的鲜明导向,统筹基本建设资金需要与财力可能,以收定支,量力而行。重点落实好“最多跑一次”改革、“大花园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提高财政支农投入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科学编制基本建设分类预算方案,加强基本建设预算收支、预算执行管理,突出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确保全年基本建设预算收支基本平衡。二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我县财政状况,既积极有为、又量力而行,做到“稳起步、迈小步、不停步”,统筹安排财力支持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扎实办好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城市治堵等关键小事和民生实事。依法保障科教文化事业资金投入,助力教育提质行动取得实效进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心、放心、舒心。三是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控制行政运行支出,严格按照收支预算计划执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严格支出标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规模。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取消不必要的项目支出,原则上不开新的支出口子。
(三)创新引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一是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推进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的简化优化途径,为全面铺开授权支付做好准备。二是推动财政数字化转型。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监管”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实现执法事项网上执法全覆盖,实现财政数字化转型。根据省财政厅统一部署,提升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系统运用率,实现全过程无纸化操作、数字化留痕。三是做好竞争性项目试点工作。规范现有在建的试点如省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仙都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等项目的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确保试点项目快速推进。继续努力争取2020年全省竞争性项目试点。四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开拓融资渠道和模式,加快筹建旅投公司,提升国有企业融资能力。加快推进实施国企信息化平台建设,规范资金管理,加强统筹调度。进一步完善国企管理制度,完善工资决定机制,修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和收益收缴管理办法。继续开展权证办理、国有资产清收、经营性资产分类授权管理、国有闲置资产盘活“四大行动。
(四)突出规范,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提升财政资金扶贫的精准性。建立健全与低收入百姓增收任务相适应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财政扶贫专项、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专项及乡村振兴资金,集中资源加快补齐脱贫攻坚领域的短板,全力支持解决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绩效管理。探索开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监督机制的建立,逐步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以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健全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继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试点改革,通过点线面结合,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评价路径,注重结果应用。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围绕严肃财经纪律、规范预算管理、保障财政改革的目的,加强财政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把内控建设与“最多跑一次”、反腐倡廉、机构改革、财政改革、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固化制度执行手段。四是抓好干部教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抓好纪律教育、政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财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全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多种形式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政警示教育,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确保财政干部守住廉政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