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331122000000/2020-43959     发布机构: 县府办     发布时间:2020-10-26 11:16:52

文号:

(2007年3月20日在缙云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缙云县人民政府县长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

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县人民在中共缙云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提前一年实现了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所确定的主要目标。这四年,是缙云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发展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过四年的努力,缙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全县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8.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80.7%。工业总产值从39.3亿元增加到110.37亿元,突破了百亿元大关,是2002年的2.8倍;农业总产值从7.51亿元增加到8.85亿元,增长了17.8%;旅游收入从2.2亿元增加到6.3亿元,是2002年的2.9倍,主景区门票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

财政总收入从3.08亿元增加到6.01亿元,增长了95.3%;地方财政收入从1.46亿元增加到2.85亿元,增长了94.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39元增加到4087元,增长了39.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09亿元增加到32.26亿元,增长了6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9.94亿元增加到23.65亿元,是2002年的2.4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1.31亿元增加到19.85亿元,增长了75.5%;外贸自营出口总值从3520万美元增加到13325万美元,是2002年的3.8倍。主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 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面对土地、资金、能源等各种要素的制约,我们把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化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始终坚持合力扶工,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9.7%。按照浙江五金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区的功能定位,重点做好新碧、壶镇、五东三个工业区块的开发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8亿元,开发面积4.64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6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缙云工业园区被确认为省级开发区和“山海协作”示范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强强联合”,累计引进县外企业155家,实际利用县外内资19.7亿元、外资1310.9万美元。大力培育并基本形成了五金、灯管、摩配、缝纫机和建材制品等重点行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5.5%。积极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29个产品通过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累计投入资金32.1亿元。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共获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6个、省级著名商标10个。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以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畜禽养殖、水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累计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17.2万亩,35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3家,2006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6.6亿元。深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战略,35个农产品实行了标准化生产,累计注册品牌51个。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成农技110网点200个,注册农民信箱6123户。切实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旅游对三产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以仙都风景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景区开发建设,不断加强宣传策划营销,逐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打造黄帝文化、奇峰异石、田园风光、影视基地等旅游品牌。实施了黄帝祠宇二期、鼎湖大道、主景区夜景、鼎湖峰景区改造等一系列工程。成功举办了两届仙都影视文化节,提升了公祭黄帝典礼规格,密切了与黄帝文化关联地以及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不断扩大仙都影响力。大力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3.3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了99%。第三产业稳步增长,2006年实现增加值19.09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72.6%。

(二) 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联动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城市集聚带动作用,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组团城市发展框架逐步拉开。开始实施中等城市发展战略,启动42省道及平黄公路仙都景区段改线、金温铁路缙云段扩能提速改造、330国道西移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加快新区开发建设步伐,四年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5.9亿元,完成旭山路、永宁路步行街、机关幼儿园、紫薇小学、实验中学、双潭水厂、县城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等一批项目。新建城市道路15.9公里、绿地22万平方米。新城区商住地块开发,累计完成商品房开发面积64.3万平方米,推动了新区人口集聚。壶镇、新建、舒洪等中心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全面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共建成示范村8个、整治村133个。修缮山塘水库116座,整治河道28.5公里,近3.4万亩农田灌溉状况得到改善。68个行政村建设了饮用水工程,6.8万名农民饮水困难得到解决。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1处,为2200余名群众消除了安全隐患。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建成标准农田10.8万亩。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积极开展偏远山区农民下山脱贫和整体搬迁,县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乡镇下山脱贫安置点9个,安置下山脱贫农民959户3163人。建立了“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全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50.2%。

城乡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一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仙都220KV、黄龙和里弄110KV输变电工程,缓解了用电紧张局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彻底消除了无电户。台缙高速公路缙云段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亿元。深入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改造通乡、通村公路路基路面898公里,公路通乡率和通乡公路硬化率均达到100%,行政村准四级以上公路通达率达69%,硬化率达67.2%。城市自来水供给面积从5平方公里扩大到7平方公里,新增受益群众0.9万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增通有线广播电视行政村88个,实现全部乡镇有线广播电视联网,通村率达74%。

(三) 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财政资金重点投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妥善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

科教文卫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幅度增加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成为全市第一个两高“普九”县。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深入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三项经费累计支出4026万元,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先后被确认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全国首批科技工作试点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的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加快,文化产业更加繁荣,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社保从无到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受益面不断扩大。实施了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困难家庭大病救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等制度。社会慈善、社会救助、社会帮扶、扶残助残等事业不断发展。低标准、广覆盖的城乡“大社保”体系初步建成。四年来,县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4.1亿元、优抚事业费支出4222万元,安排灾害救助和困难救济资金313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5.4万人次。

维护公共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平安缙云”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加强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重大疫病的防范和应急机制建设。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实现了事故总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全面下降。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实行领导包案、下访和定期接访制度,解决了一大批信访疑难案件,信访高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处理了一大批在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企业改制以及乡镇机构精简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全力抗击持续干旱和多次强台风侵袭,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之源、加快缙云发展的活力所在。通过改革创新,消除了诸多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和省政府“非公经济32条”,投资门槛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加快进入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现代企业制度得到推广应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四年来,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从81家增加到211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从3家增加到26家。民营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9%,已经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增长力量。

城乡统筹机制基本形成。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彻底取消农业税,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制度和中小学收费“一费制”。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和山林延包工作,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健全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乡镇债务化解体制。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动了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大力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理念、农村经营方式和农民组织形式的逐步转变。实施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

政府自身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四年来,清理废止规范性文件19个,行政审批事项从442项减少到216项。构建行政服务统一平台,简化了办事流程,优化了投资环境。完善了缙云工业园区、仙都风景区、五东工业功能区的管理体制。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乡财乡用县管、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整合了国资营运机构,强化了国有资产管理。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和资金直接拨付制,不断提高政府性投资效率。

各位代表,回顾本届政府的奋斗历程,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县人民在中共缙云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县人大依法监督、县政协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缙云县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县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向政法公安干警、驻缙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缙云经济社会建设的各界人士和县内外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各类生产要素紧缺对发展的制约还相当严重,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大企业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出现回落,招商引资难度增加,我县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拉大。二是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信访、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领域工作任务还很艰巨,一些社会矛盾和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压力增大。三是政府自身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依法、科学、民主行政的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行政效能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四是政府极少数部门和公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勤政廉政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以克服。

二、新一届政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新一届政府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启“十二五”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构建“四型缙云”的总目标,谋求争先进位,推进撤县建市,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

根据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议为:力争到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亿元,分别比2006年翻一番。实现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农业总产值10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下降。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面小康标准。全县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县域综合实力跻身全省欠发达县市前列。

围绕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构建以城带乡新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构建中等城市发展框架为目标,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强开发区、风景区和新老城区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功能定位的互补互动,提高组团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开放集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文化服务能力。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鼓励资金、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投向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生产经营技能,加快就业转移步伐,多方开拓致富门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构筑县域产业新体系,加快推进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打造浙江五金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区。继续整合资源向工业倾斜,努力突破资金、土地和电力等要素制约,不断提高园区开发档次,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继续坚持借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推进节能减排,使工业经济总量在短期内快速扩张。着力打造浙中南生态绿色农产品基地。突出特色兴农、强龙兴农和科技兴农,重点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进一步形成农业块状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促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工精细化和市场网络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依靠科技促进农业进步。着力打造浙中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按照“一心一带七区多点”的布局,统筹开发全县旅游资源。不断加大旅游开发投入,努力做好市场营销,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迅速做大旅游经济总量。积极推进旅游“六要素”综合配套,大力发展各种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

确立三大需求新导向,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城乡综合交通、电力能源保障、工业园区建设和仙都景区开发等项目,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抓好市政公共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着力抓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工业技改项目和现代服务业投资项目,确保工业和三产领域成为投资增长的主阵地。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销售服务网络,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大力培育消费热点,逐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步伐,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切实做好外贸摩擦的预警应对服务工作,努力消除各种影响出口增长的不利因素。

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围绕发展大局,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体制上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轨道,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创造宽松的政策、健全的市场、有序的竞争、和谐的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降低社会投资门槛,努力把非国有投资培育成为投资主体,政府投资则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探索实施有效的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努力提高政府投资绩效和建设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经济杠杆科学调配各种生产要素,形成有利于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借力发展和内生发展并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切实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群众直接受益的领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建立与缙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为目标,在继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低收入家庭、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因病致贫、因贫失学、因残失业、因灾受困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全县城乡居民人人都能享受到不同水准的社会保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办法。更加重视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深入推进“平安缙云”创建,努力营造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2007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07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实现生产总值63亿元,增长13%以上,其中一产5.7亿元,增长2%,二产36亿元,增长16%,三产21.3亿元,增长14%;工业总产值132.5亿元,增长20%;财政总收入6.8亿元,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5220元,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4410元,增长8%;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要全面完成上述目标,必须在中共缙云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作风建设年”、“狠抓落实年”为载体,按照“谋求争先进位,确保落实到位”的总要求,创新方法、转变作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落实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继续坚持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按照“政府总揽、部门联动、保障到位、分工合作”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建立项目的前期工作机制、建设管理机制、协调保障机制和责任考核机制,确保项目及时落地,顺利推进,如期竣工。继续落实项目前期“五个一”制度和规划协调机制,抓好好溪水利枢纽、金温铁路缙云段扩能提速、42省道壶镇以北段改造、壶新一级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

全力化解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资源对项目推进的制约,切实加强项目建设保障。抓紧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强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实施新的征地拆迁安置政策,实行统一的区片综合价,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征地难问题。切实做好重大项目包装策划,积极向上争取追加指标,最大限度拓展用地空间。严格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管理,大力鼓励企业零地技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依法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密切银企合作,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继续加强政府与区域外政策性银行的合作。做好国有房地产产权统一管理,不断增强政府性项目融资能力。继续深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稳妥做好商住用地出让工作。抓紧建设一批电力项目,加快推进白峰220KV和东山110KV输变电工程,重点做好仙都220KV和黄龙、里弄110KV输变电增容,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的电力供应体系。

(二)坚持增量提质并举,加快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以现代工业新城理念为指导,完成工业园区控规修编,科学指导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实现各功能区块的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道路网、供水网和电力网。抓紧做好建成区块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快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分步推进新建溪生态化防洪堤建设,努力提升园区档次和品位。筹划商业中心开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适时推出商住用地,集中建设民工公寓和拆迁安置房,不断完善金融、劳务、物流、信息等配套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园区社会化服务水平。扎实做好壶镇、五东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

适应国家土地政策变化,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继续盯牢国内外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开展“强强联合”,努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占用土地少的好项目、大项目。按照“优化增量带动存量”的思路,鼓励资金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节能环保领域,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做好重大项目的落地工作,确保欧蒲电光源、新航金属制品、华孚纺织、金宏照明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建设。大力支持企业上市。继续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努力挖掘存量潜力,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力争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超十亿元的企业集团。

继续加快地方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涉足原始创新,加强新兴产业的集成创新,开展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加快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抓好政府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搭建起更广阔、更便利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抓好“名牌培育和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企业由无牌向贴牌、贴牌向有牌、有牌向名牌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管,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主动参与产业技术标准制定。

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取得实效。完善监督管理和行政问责机制,严格执行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持“限新治旧”的原则,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坚持示范带动、企业驱动、政策推动、监管促动,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和示范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经济杠杆控制污染排放,开展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化农民市场经济理念,加大现代生产要素投入,推广应用现代生产技术,探索有效经济组织形式,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继续稳定粮食生产。不断提升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畜禽养殖、水果、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兴林富民工程”,加快发展林业产业。鼓励工商资本投向农业,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产业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种养大户加快发展。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积极培育知名品牌。以实施“家禽产业提升与发展计划”为契机,利用防控禽流感的倒逼机制,加快建立家禽养殖业生产标准,尽快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活动,推进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

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支农资金,明确扶持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更大合力。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深入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低丘缓坡开发,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村庄建设用地整理示范工作,加快推进空心村改造,逐步解决农民建房困难。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全面推行“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继续实施乡村康庄工程。认真抓好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切实解决部分农村的饮用水困难。深入实施千库保安、河道整治、生态公益林等项目。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做好县下双龙扶贫小区二期工程和乡镇下山脱贫移民点建设,重点抓好下山脱贫整体搬迁。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努力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做好滩坑水电站移民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四)突出旅游龙头带动,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争取在短期内实现主景区规模扩大一倍、旅游门票收入翻一番,促进旅游经济上台阶,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编制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仙都核心景区保护规划以及九曲练溪两岸景观带方案设计。加大仙都景区开发建设力度,上马景区西入口工程,做好朱潭山景点改造和板堰村新农村示范建设,促进仙都主景区迅速扩展。加快河阳、大洋山和括苍山等景区开发步伐。加强与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四川盐亭、浦江仙华山及周边区域的合作,打造“江南仙境游”、“黄帝文化游”等特色线路。鼓励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在“北固东联西扩”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东南亚旅游市场。继续加强黄帝文化研究,提升公祭黄帝大典规格,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旅游配套服务业发展。努力引进一批星级宾馆项目。继续完善旅游开发建设管理体制,加快培育旅游市场投入主体。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大型商贸企业、专业集散市场。加快培育金融保险、信息通信、咨询中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规范房地产市场。积极培育汽车、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五)加快新区开发步伐,不断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以“中等城市框架”和“三区组团发展”为目标,抓紧完成并实施县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乡公交、环卫、供排水等专项规划,积极推动县城与工业园区、仙都风景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新区建设,稳妥开展老城改造。实施好台缙高速公路缙云段工程、42省道及平黄公路仙都景区段改线工程、42省道新区段拼宽配套工程,继续做好金温铁路缙云段扩能提速和330国道西移等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形成中等城市基本框架。推出“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十大公建项目。完成县城污水管网连接、三校合并等续建项目。上马县域垃圾填埋场一期、寺后桥、拆迁安置房、江滨景观带、后陈山景观塔等项目。做好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石材加工市场等项目的前期准备。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市政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进城市污水和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改革壶镇镇综合管理体制,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上马南大街工程,争取启动壶镇自来水厂工程,不断完善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强化新建、舒洪、东方、大洋、大源等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以争创“教育强县”为目标,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学前三年和高中段教育。尽快建设新区学校,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全面推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深入开展国家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开展以和谐宽容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弘扬以婺剧为代表的各种民间特色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形成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深化殡葬改革。认真做好双拥、宗教、外事、侨台、方志、档案、统计、气象等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老龄和残疾人事业。

加快完善城乡社保体系,构筑与社会慈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社会“安全网”,从体制机制上维护社会稳定。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采取教育、协商、调解、疏导等办法,逐人逐案解决一批重点信访案件,努力减少重复访、越级访、无理访。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人、技、物相结合的防控网络,进一步加强反邪教工作,严厉打击凶杀、“两抢”等重大刑事犯罪活动。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应急工作机制,提高科学防灾减灾能力,巩固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切实维护司法公平正义。

(七)落实长效机制,努力为群众办好十方面实事

一是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特别要加大对城镇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帮扶力度。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700个,帮助44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二是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健全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从教育系统开始,分批把事业单位职工纳入社保体系,今年争取事业单位全覆盖。开展“五费合征”,逐步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向所有企业延伸。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面向城镇全体居民,逐步将原参保范围以外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其他城镇非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三是在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完善保障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筹资水平达到60元以上,参保率超过85%。继续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标准。

四是2007学年完成改造农村中小学宿舍7600平方米、食堂4700平方米。全年资助4700名低收入家庭学生享受爱心营养餐,7600名困难家庭学生享受助学券补助;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农村居民家庭子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的城镇居民家庭子女,免收课本作业本费;低收入家庭子女上中等职业学校,免收学费并提供爱心营养餐。为300名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6个月到1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2.38万人,实现农民培训转移就业5400人。

五是解决12个行政村1.5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做好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27座病险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完成3个示范村和42个整治村的建设任务。加快开展土地整理,建成标准农田3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00亩,低丘缓坡开发1万亩。安排农村建房用地指标120亩,解决部分农民建房困难。乡村康庄工程改造路基100公里,硬化路面94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77%,硬化率达到74%;做好通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完善交通安全配套设施。

六是继续实施扶贫开发和下山移民工程,帮助居住在高远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地的152户377名农民实现异地下山脱贫。

七是完成县污水处理厂管网连接工程并于年内正式投入使用。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8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继续做好好溪、新建溪、樟溪等主要流域的水质监测和污染治理工作,实施城区空气质量实时动态监控,确保各项环境质量指标达到或高于功能区规划要求。

八是新增有线电视光缆联网行政村90个。开展文化下乡“百、千、万”活动,全年实现100场演出进农村、1000场电影送下乡、10000册图书送农民。九是完成6个乡镇连锁超市和26家农村放心店创建任务,全县“乡镇连锁超市”、“农村放心店”覆盖率均达到100%。十是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力争保持零增长。

(八)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科学配置资金、规划、行政许可、特许经营等政府资源,努力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将更多的新增财力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建设和公共安全维护等方面。要从关系民心向背、事业兴衰的高度,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坚决纠正少数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实、办事不公和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牢固树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勤奋好学、心系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民主团结、廉洁从政、生活正派的新风正气。

加强创新型政府建设。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继续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控制债务风险,年内基本消除乡镇负债。继续推进国资营运机构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投资基本建设预算编制,全面实行资金直接拨付制度,扩大项目代建制实施范围。积极培育招投标代理中介机构,完善招投标机制,依法规范招投标行为。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政府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健全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依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扎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健全依法、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等制度,在决策之前充分兼顾各个层面的利益诉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规范政府部门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继续抓好商业贿赂治理。

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建立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制度,促使广大干部主动研究新形势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做到理清思路先一步、调整适应快一拍、抢抓机遇高一筹。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一切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制度、先进的做法。特别要重视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实践中学习,使广大政府公务人员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各位代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共缙云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构建“四型缙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中等城市发展框架(组团城市):这是根据县“十一五”规划撤县建市和建设中等城市的总要求,确定的今后缙云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目标。按照缙云工业新城新碧组团、县城新老城区组团、七里组团、东渡兆岸组团的发展思路,由规划中的城市环线(330国道西线、兰舒公路、舒洪经靖岳至新碧的规划公路)经过及包围的城镇群组成中等城市规划范围,包括五云、新建、新碧、东渡、舒洪、东方、七里、城北等乡镇。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通过不断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骨干网络及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以县城新老城区为依托的主城区,以新碧、外堰为主的缙云工业新城区和仙都风景旅游区共计23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控制范围,人口规模达到20万以上,从而构建中等城市发展框架。

项目代建制和资金直接拨付制:项目代建制也称“交钥匙”工程,即在项目建设管理中将项目建设单位与使用单位相分离,由项目出资人委托符合条件的专业机构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项目竣工后交付使用方。财政资金直接拨付制是指为减少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中间环节,对政府性投资的基本项目,由财政部门将建设资金直接拨付给项目承建商和设备供应商的一种管理方式。

中小学收费“一费制”: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收费总额,然后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此外不能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浙江省政府决定今明两年投入10.2亿(其中省财政支出4.2亿元),实施“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具体包括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校企合作行动计划和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等六项内容。

名牌培育和质量提升工程:指为全面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若干意见》,以全面提高我县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为目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名牌产品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政策性农业保险:指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共保经营、互保合作等方式,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农业保险,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确保参保者灾后能迅速恢复生产的一种保险制度。

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指由政府组织推动、农户自愿参保、财政资金补助、保险公司经营,以农民居住用房为保险对象,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对因灾倒塌房屋损失予以赔偿的保险制度。

旅游“六要素”:指吃、住、行、游、购、娱。

项目前期“五个一”制度:指在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中,确定一个责任人、建立一个工作班子、确定一个联系领导、制定一套工作机制、落实一笔工作经费的工作制度,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兴林富民工程:2006年初,省委、省政府围绕“巩固提升一产、培育壮大二产、积极发展三产”和“打造五大基地”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提出通过重点扶持高效竹林、珍稀干果、精品水果、特色花卉、生态休闲等特色林业,打造一批生产发展、农民富裕、生态良好的兴林富民示范特色乡(镇)、村的一项林业产业化发展工程,从而加快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家禽产业提升与发展计划:指2006年7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县实施的一项家禽产业发展项目,其主要内容是在现有家禽产业基础上,通过引进推广家禽优良品种、改善产地环境条件、推行规范化养殖技术、开发禽产品加工业务、拉长家禽产业链等工作,全面提高我县家禽产业的科技水平、经营承包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科技富民强县和产业提升与发展的目的。

五费合征: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简称“五费合征”。

低丘缓坡开发: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对低丘缓坡进行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开发利用的总称。

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2006年5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农村深入实施“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五整治”指对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化肥农药、农村河沟五方面的污染整治;“一提高”指提高村庄绿化率。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指水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数量。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废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以粗略地表示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反映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程度。

一心一带七区多点:这是我县的旅游总体规划布局。“一心”指石城风情休闲服务中心。“一带”指好溪滨水休闲度假带。“七区”指仙都精品旅游风景区、大洋山高山地质森林度假区、括苍山森林休闲度假区、黄龙野营运动度假区、河阳古村落休闲度假区、雪峰高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岩门民俗文化乡村度假区。“多点”主要指分散在全县其他地方的特色景点。

“乡镇连锁超市、农村放心店”工程:“千镇连锁超市”工程是省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2005—2007年),使全省1268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拥有1家以上符合连锁经营条件的超市门店的一项惠民政策。“万村放心店”工程是“农村现代流通网”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在3年时间内(2005—2007年),通过行政指导和经营者自律相结合等方法,采取“五个统一”(即一块牌匾、一套制度、一个标识、一本台账、一项承诺)模式,在大部分行政村建立诚信经营的示范性小商店。在没有商店的行政村,采用流动放心车、代购员、无店改有店的方式,实现食品安全全覆盖。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