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实施中央和省义务教育招生重大改革的第一年,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书记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市教育局坚持“抓落实、挖潜力、促优化、强监管”,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审批地招生、公民同招、电脑派位录取等要求,取得了预期效果。2020 年六城区民办小学报名人数与录取比例为 1.71:1,民办初中报名人数与录取比例从 2019 年的 4.36:1 下降到 2.62:1。民办学校提前招生、掐尖招生的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民办“择校热”明显“降温”。
一、科学谋划,落细落实招生工作
一是多层面召开座谈,确保招生改革“ 一条心”。 。召开各类座谈会 20 余次,广泛征求区、县(市)教育部门、公办民办学校校长、“两代表一委员”、家长代表等不同群体以及市直相关部门等方方面面意见建议,凝聚改革共识。
二是统一政策口径,确保招生改革“ 一把尺”。 。制定出台杭州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新政,在强调审批地招生、同步招生、电脑随机派位录取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实际,对选报民办学校未录取学生报读公办学校“同类排序靠后”、审批地招不足的民办学校补招范围、民办学校教工子女和举办者子女照顾、一贯制学校小升初直升、搬家迁户跨区升学等细节一一明确。 三是统一招生程序,确保招生改革“ 一盘棋” 。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报名和录取操作均在全市统一招生平台完成,统一招生时序,错时安排各年龄段招生录取时间,统一使用市教育局开发的市区民办初中招生电脑派位软件,防止“暗箱操作”。
二、挖掘潜力,及时防范化解改革风险
一是加强全面排摸,制定风险防范预案。精准摸排全市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学生占比、民办学校生源分布以及未来 3年各地学位余缺情况,摸清底数。科学制定风险防范预案,提前梳理风险点,加强维稳风险研判和应对。
二是加强入学。 预警,引导家长预先分流。加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招生研判,发布招生“红色预警”“黄色预警”,2019 年开始小学入学预警信息由一年延长到三年,今年开始实施公办初中入学预警,引导家长主动、有序分流,缓解热点公办学校招生压力。
三是加强资源挖掘,实现供需总体平衡。各区、县(市)通过加快学校建设、学区(服务区)优化调整、扩班增容、顶额招生等途径,最大限度提高教育资源供给量,确保学位供给量与入学需求量总体达到平衡。
三、优化服务,提升招生改革效能
一是倾力打造“ 一站式” 信息平台,实现招生信息“ 掌上通” 。市级层面开发供全市统一使用的小学入学和小升初两个招生管理系统,整合招生政策和各类招生信息;区、县(市)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主页等载体,整合公办学校学区划分信息、学校概况、咨询方式、定位导航等资源,让家长全面、便捷了解学校各类信息。 二是着力推进“ 无缝式” 信息共享,探索入学“ 跑零次”。 。依托杭州城市大脑数据驾驶舱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 实现招生入学“最多跑一次”。上城、江干、萧山等地还推行“一图一码零次跑”,实现“零跑”完成入学一件事办理。今年,该系统共交换取得户籍信息 38.40 万条、流动人口管理信息 10.23 万条、房产信息 29.83 万条、社保信息 192.67 万条。 三是大力开展“ 立体式” 新政宣传,实现“ 送策入企入户” 。召开新闻发布会,做好政策发布和宣传解读工作;开设服务专窗、开通服务热线和电子邮箱,专人为家长答疑解惑;上门走访或利用 QQ、微博、微信等平台,主动为重点企业、社区、驻杭部队等提供招生宣传和咨询服务近百场。学校层面召开家长会 1000 多场次,向家长宣传解读招生新政。
四、全面监督,营造公开公平公正招生环境
一是政府属地监管。将实施义务教育招生新政纳入市对区、县(市)教育工作业绩考核和市政府综合考评,落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
二是纪委专项监督。市纪委监委将2020 年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纳入专项监督,专门部署,成立市、区两级工作专班,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全程参与、重点环节重点关注,确保招生改革部署到哪里,监督执纪跟进到哪里。
三是派位全程监督。电脑派位现场,邀请杭州市国立公证处、“两代表一委员”、新闻媒体和民评代表全程监督,当天公布录取学生名单。
四是舆论实时监督。市教育、宣传、网信办、公安、信访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重点跟踪政策发布和招生工作期间社会舆情动态,加强舆情管控,及时化解社会风险。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均设立并公布举报热线,开通线上监督“直通车”,及时倾听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据统计,2020 年 5 至 7月市级涉及教育招生考试的信访件同比下降 17.8%。新学期开学后,教育部门将会同纪检监察机构进校核查,严防录后替换、超计划招生、违规挂读和空挂学籍等行为,确保招生录取名单、学籍系统内名单、实际在校就读名单三者一致,确保义务教育招生新政在杭州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