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的大学,浙大城市学院聚焦 “国之大者”,面向国家战略和省市重大需求,抢抓机遇,勇担 使命,以科教创新综合体为主引擎,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下 的美好教育,助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聚焦“城市”“幸福”打造共同富裕新智库,为示范区建 设赋智
一是目标导向,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围绕浙江数字化改革、杭州两个“第一城”建设等区域创新发展要求,聚焦“城市数 字治理”领域,建设城市大脑研究院、幸福城市研究院等开放 新型平台,组建由院士等国内顶尖学者和业界领袖构成的研究 院学术委员会核心专家团队,整合高校、行业、政府资源,着 力开展数字治理基础理论、幸福城市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在 瞭望周刊开设“幸福城市”专栏,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群众获 得感、幸福感作专栏报道。举办“城市会思考,生活更美好” 年度星光大课,围绕城市大脑、城市数字化、数字城市化等主 题探讨如何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二是城校融合,率先成立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学校与杭州 市发改委共同牵头成立杭州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围绕争当共同 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目标和任务,从着眼杭州创新实践,着 眼省市级试点,着眼全国先进城市、全球通行标准,着眼学术 交流、传播推广等四个方面,联合多方智库力量,探索以“揭 榜挂帅”等形式推动相关研究,集智助力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 范区建设。
三是扎根乡村,推进共同富裕研究中心项目落地。学校与 建德市共同制定《共同富裕先行区安仁联合体建设三年行动方 案》,合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安仁联合体。
通过建立党建赋 能区域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打造新型邻里中心、健康、生态等 数字化场景,搭建逆向创新的生产要素平台等形式,进一步探 索“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的发展新路子,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以安仁联合体为案例加强 理论研究,探索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为建 设示范区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依据。
二、聚焦“应用”“融合”探索科教协同新载体,为示范区建 设赋能
一是创新机制,推进科教创新综合体建设。作为一所由独 立学院率先转设的“新”大学,学校积极贯彻共同富裕示范区实 施方案中“探索用新机制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应用型 大学”的精神,坚持需求导向,围绕社会发展目标,重塑学科 建设逻辑,切实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多学科力量及校内外 资源,激发办学活力,着力在“城市数字治理”“智能制造”“智慧 康养”等八大领域建设融合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 一体化的科教创新综合体,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医工融 合,打造“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推进科技创新、培养适 应未来需求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是优化布局,构建主动求变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突出 地方需求导向,主动对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求,进一步凝 练学科发展重点方向,优化专业学科布局,凸显“应用”“城 市”“数字”“安康”特色。成立了全国首个独立设置的国土空间规 划学院、全省首个考古学系;增设人工智能专业,申请设置城 乡规划、考古学(省内首个)、城市数字治理(全国首个)等 6 个新专业,构建专业特色发展新生态。
三、聚焦“五育并举”打造美好教育新范式,为示范区建设赋能
一是增强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特色通识教育。坚持以 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博雅教育”“金课建设”“学业发展” “健身健心”等系统计划,加强通识课程的体系化、特色化的 梳理和设计,推进以理念塑造、能力培养、创新应用为特色的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围绕“经典精读”和“英才精练” 两个主题开展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 力、逻辑和创新思维能力及系统研究能力。引入浙江大学高水 平优质师资和课程,提升学生跨文化、学科交叉、面向未来的 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是构建产教融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十百千万工程”,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高水平应用型人 才培养新路径,与杭州市相关部门合作设立“城市数字治理”“数 字贸易”“数字文旅”等 5 个创新特色班,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合 作设立“口腔卫生国际特色班”,与浙江大学合作设立“求是雏鹰 班”微电子创新班;与中科曙光、中科院计算所等共建产业学 院,着力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三是开展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专项暑期社会实践。聚焦共 同富裕示范区目标任务,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调研与社会实践。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展开乡村振兴社会实践, 助力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发展新业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双百双寻”活动,以“百名教授进社区”“百名学生讲党史”“寻 看杭城新变化”“寻访红色资源点”为主要内容,进行分众化、对 象化、互动化宣讲参访,助力“红色根脉”文化建设。推动师生 进文化礼堂项目,通过送政策法律、医疗健康、文明礼仪、文 艺演出和志愿服务等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提升文化礼堂服务 效能,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仅 2021 年暑期,学校组织 23 支团队 460 余人开展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专项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