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减”政策全面落地以来,杭州市学校教育全面减负提 质,课后服务实现学校、学段、有需求的学生三个“全覆盖”。 政策落地带来新难题,学生接送方式变化导致学校周边私家车 流增加、接送时间后延使得放学交通流与下班晚高峰叠加。秋 季学期,全市晚高峰机动车在途量为 38 万辆,较去年同期 33 万辆上升明显,校园周边治堵迎来新挑战。
杭州市“双减”工作专班迅速行动,科学应对,持续深入推 进“双减”背景下“护校安园”专项行动,着力构建四级联动、条 块共治、网格化管理的校园周边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以“三动、 三点、三能”为抓手,切实推动缓解上学、放学时段校园周边 拥堵,展现“美好教育”头雁风采。下半年全市学校周边平均拥 堵延误指数下降到 1.7,较“双减”开展前环比减少 6.5%,治理 成效明显。
一、“三动”构筑共治格局 强化统筹推动。系统优化全市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协调机制,研究制定“双减”背景下全市“护校安园”行动方案, 梳理任务清单,确保“全市一盘棋”。深化条块联动。加强市、 区两级“护校安园”工作专班联动,全面整合部门、乡镇(街道)、 村(社区)网格和学校、家长等力量,落实学校“护校安园”工 作组建设,变“部门单兵推进”为“集团作战”,确保“每校一个 组”。发动家社合力。以家长会、承诺书、倡议书等形式开展 广泛宣传,形成公安民警、警务辅助人员、学校保卫人员、教 职工、学生家长和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的护学机制。目前全 市超 90%学校设置“爱心志愿者护学岗”,全市每天参与护学人 数超 1 万人次,确保“家校一条心”。
二、“三点”实现靶向施策 全面排查摸难点。发挥多级联动优势,全面排摸学生上放 学时间、家长接送方式及教职工上下班情况,全面排摸学校周 边交通标志标线、道路监控、信号灯、人行设施、分隔设施、 停车设施等交通设施现状,点对点深入分析各校周边拥堵成 因。如富阳区排查全区 184 个校园点周边有 83 条道路上学放 学期间比较拥堵,逐一明确致堵因素。精细施策疏堵点。以校 园周边排摸情况为依托,以学生、教职工交通需求及生活习惯 为导向,鼓励各区、县(市)工作专班及校园工作组发挥动能, 研究制定“一区一案”和“一校一策”,靶向破解学后拥堵难题。 如拱墅区创新“123”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管理机制,获得市领导批 示肯定。数字赋能抓痛点。依托城市大脑系统,利用道路监控、 卡口等感知设备监控学校周边道路状况,精准定位道路交通高 峰时段、拥堵点位,研判发布拥堵指数预警。依据实时流量情 况动态调整疏堵策略,以设置特殊时段单行线、增设临时可变 车道、调整车道信号配时、增设临时红绿灯等方式精准管控周 边道路流量。
三、“三能”提升工作质效 激活时间动能。合理制定各校、各年级、各班级错时错峰 上放学方案,区分晴雨天气建立个性化预案。精准定位学生放 学时间,及时推送放学信息,减少家长等待时间。制定推广接 送学车辆“即停即走”流程,实现“车停稳、开车门、娃下车、查 物品、关车门”5 秒内完成,提升家长接送效率。释放空间潜能。 深挖学校周边单位及社会停车场资源,推动学校与社会停车场 “潮汐互通”,减轻周边道路交通压力。拓展道路两侧停车位资 源,设置临时停车位,推进学生上学“多点就近就便下车”、放 学“指定区域上车”,提升周边车辆流动效率。整合校园内部闲 置场地资源,通过开辟校内“蓄车场”、地下转场空间、分隔行 人车辆通道等形式,探索校园内部接送“新环线”。提升服务效 能。改善交通硬条件,优化校园周边交通设施设置。倡导低碳 环保出行,统筹调整全市校园周边公交线路,根据实际情况延 长服务时间、增加车辆班次,目前全市已开通“求知专线”、教 师专线共 600 余条。实施校园围墙亮光工程,“多亮半小时”为 学生照亮放学路。探索创新个性化服务,如临平区在全区范围 内统一制作并发放书包反光贴,以“小事”展现“大担当”,获得 家长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