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统领,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坚持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进地方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步入高水平、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入现代化发展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卫生健康基础性地位已经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卫生健康事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疾病谱不断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相互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将长期存在,“一老一小”等多重健康需求迸发,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压力、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度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运行更加突显“整合、协调、创新、共享”的要求,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入攻坚期。
二、出台目的、工作要求、目标、任务
⑴远景目标。到2035年,建成高品质健康缙云,实现高水平卫生健康现代化,成为展示中国山区县级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窗口。
⑵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健康缙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基层卫生发展成为亮点,县级医疗机构跨上新等级,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初步完成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任务,居民享有更加公平、便捷、经济、有效卫生健康服务,主要居民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走在丽水市前列,建成“全球知名、全国一流”的长寿之乡,打造山区卫生健康基本现代化示范区。
----居民健康水平达到新高度。健康优先发展的政策得到落实,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健康丽水发展指数不断提升,主要健康指标稳中有升。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加健全,预警机制更加完善,公共卫生基层“网底”更加稳固,医防协同更加有效,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达到市内中上水平。
----县域医疗卫生基础跃上新台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社会办医形成品牌效应,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走在全市前列。
----卫生健康支撑形成新动能。卫生人力资源得到极大补充,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新技术新项目快速推广,科技创新成为县域卫生发展新动能。卫生健康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时、智能、全程数字化监管实现全覆盖。
——医疗卫生改革取得新突破。医共体、医联体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得到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多元卫生健康治理机制逐步形成,促进“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持续提升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制度基本建成,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市前列。
三、文件依据
1.《丽水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健康缙云2030行动纲要》
3.《缙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四、文件执行范围和有关期限
截至2025年
五、核心或重要内容解读
1.缙云县“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重点基本建设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性质 | 建设地点 | 建设内容、建设规模 | 总投资(万元) | 建设周期 |
1 | 中医医院迁建项目 | 续建 | 五云街道 | 拆除原人民医院老旧危房9174㎡;新建建筑总面积13600㎡,包括住院大楼一幢面积约9800㎡、后勤楼一幢面积1000㎡、地下停车库面积2800㎡;修缮门诊大楼面积12269㎡;进行停车场地建设、内部交通道路组织、美化绿化等。 | 10428 | 2020-2022 |
2 | 中医医院感染楼及门诊楼建设工程项目 | 新建 | 五云街道 |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发热门诊及其附属设施,建筑面积1760㎡;新建地下停车库,建筑面积7187㎡;门诊楼内部及外立面改造,估算改造面积约21400㎡。 | 7500 | 2021-2022 |
3 | 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迁建项目 | 续建 | 五云街道 | 用地面积15亩,总建筑面积6000㎡,其中门诊综合楼建筑面积4500㎡、后勤楼建筑面积600㎡,地下停车库900㎡。 | 4000 | 2020-2022 |
4 | 妇幼保健院托育服务中心大楼项目 | 新建 | 五云街道 | 新增托位200个,建筑面积3000㎡,地下车库3000㎡,建设内容包括指导中心配套科室、婴幼儿食堂、培训服务中心等。 | 2850 | 2021-2022 |
5 | 缙云县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提升工程 | 拆建 修缮 | 东方镇、方溪乡、三溪乡 | 拆除基层卫生院危房,重新建设医疗用房,改造维修基层卫生院医疗用房及设备采购等。 | 1500 | 2021-2022 |
6 | 舒宁医院迁建项目 | 续建 | 五云街道 | 项目建设规模规划设置住院床位120张,用地面积达18亩,总建筑面积15300㎡,建设包括医疗行政楼、后勤楼及其附属设施。 | 5000 | 2021-2022 |
7 | 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项目 | 新建 | 壶镇镇 | 项目规划设置床位350张,总用地面积60亩,新建总建筑面积约50000㎡,其中包括:建设门诊综合楼、住院楼、感染楼、职工宿舍各一幢及附属设施,进行停车场、车库建设、内部交通道路组织、美化绿化等。 | 34800 | 2021-2025 |
8 | 大源镇中心卫生院迁建项目 | 新建 | 大源镇 | 规划康养住院床位30至50张,总用地面积8亩。主要建设门诊综合楼、住院楼及各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4500㎡。 | 3000 | 2021-2025 |
9 | 舒洪镇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 | 新建 | 舒洪镇 | 规划住院床位30-50张;主要建设:拆除院区原有危旧房3100㎡;新建门诊综合楼、住院楼各一幢及各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4500㎡ | 2050 | 2021-2023 |
10 | 缙云县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工程 | 新建 修缮 | 全县 | 项目建设医疗床位及医养结合床位400张,总用地面积62亩,其中包括:7家乡镇卫生院迁建工程、1家乡镇卫生院扩建工程、2家乡镇卫生院修缮工程以及26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卫生服务站修缮工程等。 | 38600 | 2021-2025 |
11 | 疾控中心扩建项目 | 扩建 | 五云街道 | 建设内容包括实验室和门诊大楼(包含地下车库)改扩建, 实验室装修和污水处理、场地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 | 5000 | 2022-2025 |
六、重要举措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推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1.健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实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规范配置业务用房、设施设备,按照国家标准配置疾控机构人员,完成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大楼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健全监测预警、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公共卫生核心业务数字化率达到90%。完善县级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诊室),落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建设。强化乡镇(街道)政府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主体责任,健全村级(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网络。
2.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实施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分级分层、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平战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完成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病区改扩建任务,建设相对独立的感染病区或感染楼,扩增负压病房,配备必要医疗设备。完善新冠肺炎后备医院(县中医医院)的建设,确保发生重大疫情时可在48小时内投入使用。统筹规划救治资源配置,强化应急物资、防护用品等的储备和配置,建立平战转换机制。实施急救网络提升计划,建设缙云县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设置缙云县第二人民医院等5个急救站和大洋镇等6个卫生院急救点。落实县级直升机停机坪建设项目。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乡镇村卫生院(室)、景区民宿等区域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建设“五分钟社会应急救护圈”,提高县域紧急医疗救护应急响应能力。构建医共体牵头医院+片区医疗中心+流动巡回车+综合应急服务体系相整合的山区医疗急救服务模式。
3.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县级医院设立公共卫生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低于80%,人员经费纳入财政全额保障。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不少于2名。强化家庭医生团队网格化防控责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家庭医生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按200-250 张实际使用病床至少配备1名院感管理专职人员。加快采供血机构建设,健全采供血机制,全血采集年增长率达到2%。完成县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到2025年,精神科医师数提升至4名/10万人。
4.推进公共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改革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平疫结合,健全机制预案,完善管理体系,设立物资储备,提升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布局,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能力。深化疾控机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权威性。强化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加强医院公共卫生职能科室建设,明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任务清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和绩效奖励制度。
(二)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
推动公立医院走加强内涵建设为主、扩大规模为辅的发展道路,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办医优化特色,构建公立医院为主、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差异发展、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1.推动县人民医院高水平发展。落实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构建“3342X”紧密合作新机制。推动三级乙等医院创建工作,全面加强学科专科建设,推动医院软硬件提档升级。着力提高专科专病、疑难杂症诊疗、急危重症抢救和突发应急医疗等核心能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的投入、激励、管理机制,增加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投入,不断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大力推广普及国际先进适宜技术(含服务、管理、理念、流程等),提升医疗技术与服务品质。以三级医院价值为导向,逐步控制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业务量,增加疑难杂症诊疗、急危重症的收治比例,提升医疗服务层次。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到2024年底,争取创成三级乙等医院。
2.加快县第二人民医院发展速度。依照县政府确定壶镇副中心发展定位的要求,精准绘制县第二人民医院发展蓝图。按照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建设标准,科学谋划新院区建设方案,如期完成迁建项目。围绕“疑难杂症诊疗、急危重症抢救、卫生应急救治”等三大能力,补短板、固基础。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研究,制定专科专病特色发展规划。全面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加快业务技术骨干培养,打造医护技术梯队。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医疗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优化医院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3.推动社会办医特色发展。进一步落实社会办医扶持政策,优化社会力量办医环境。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在儿科、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专科领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增加特需服务产品数量,发展高端医疗。推动舒宁医院建设项目进程,创建二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支持田氏伤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骨科专科医院。实施缙云县民营医院品牌塑造计划,建立县域外服务网络,扩大辐射周边县市的能力,吸引县域外病人就医。维护个体诊所发展态势,规范个体诊所业务管理,促进诊疗水平提升。探索民营医疗机构加入医共体建设及政府向民营医疗机构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途径。依法开展社会办医监管工作,将社会办医纳入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及评价体系,促进社会办医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提升民营医院党建水平,实现民营医院党建工作全覆盖。强化民营医院行业自律,加强民营医院“诚信医疗”建设。
(三)夯实基层卫生服务基础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奠定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跨越发展基础。
1.实施基层卫生强基补网工程。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以三家医共体牵头医院为中心,片区医疗中心为枢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为网底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实施新一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和新建项目计划,推动新建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乙等医院,支持舒洪中心卫生院、大源镇卫生院、五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条件成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片区医疗中心。推进基层卫生服务网底建设计划,建立村卫生室建设清单制度,强化村卫生室服务功能,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点设置,形成以村卫生室为主,“智慧流动医院”、远程医疗为补充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2.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医务人员编制,乡镇卫生院按照每万人服务人口配置13-15名,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每万居民配备医师5-6名,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设置床位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增加0.7人/床。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科室设置,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一院一特色”医疗健康服务。推动普及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制定有利于开展基层首诊及转诊相关政策,落实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代理人”职责,建立以健康价值为导向的全科医生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全科医疗服务运行机制。继续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提高网点服务能力。规范乡村“智慧流动医院”工作,建立“健康直通车”长效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智慧化建设。到2025年全科医疗服务得到普及,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到90%,基层就诊率巩固在65%以上。
(四)加快中医药传承发展
依托黄帝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服务,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以“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为导向,着力提升中医药普及率,建成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1.高标准建设县中医医院。推进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完成门诊楼的改造、住院楼建设,推动康复中心大楼改建项目。强化重点科室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就医环境,调整功能布局,改善服务条件。健全“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机制,强化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的技术协作、对口扶持关系,完善省新华医院、省肿瘤医院等省市级医院的重点专科协作关系,开展重点疾病诊治和研究,联合打造区域性中医特色专科。加强老年病(慢病)、康复科等重点专科建设,发展医养健康服务产业,打造医院特色品牌。继续强化省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国家级、省级名中医,推进名医工作室建设,着力培养青年中医骨干医师及学科带头人,通过名医、名科、名院实现强院战略。到2025年,县中医医院中医执业医师占比达60%以上,门诊中药处方占比达到60%以上,高水平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力争达到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水平。
2.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设置标准,配置相应中医诊疗设备。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内涵建设,开展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以及疾病康复中的作用。规范村卫生室适宜中医诊疗仪器设备配置,开展不少于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25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达30%以上,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30%以上。
3.实施中医药促进健康行动。完善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单位为网络的中医药特色“治未病”体系。规范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强化“治未病”工作平台和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服务功能,开展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服务。加强“治未病”服务网络的网底建设,健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区域、必要设备、工作人员配置,推动“治未病”服务进基层和社区。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规范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推进中医康复技术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推进中医药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度融合。
七、文件要求的实施时间
2021年-2025年。
八、政策咨询渠道
解读机关:缙云县卫生健康局;电话咨询:0578—3136321。
源文件网址:http://www.jinyun.gov.cn/art/2022/8/16/art_1229367706_496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