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胡源乡地处缙云东南部山区,东毗大源镇、溶江乡,南接大洋镇,西邻方溪乡、东渡镇,北界舒洪镇。辖区面积4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4500亩,山林面积约47936亩,园地面积约12945亩。乡政府驻地章村村,距县城约14公里。
人口村落:户籍人口14598人,常住人口6882人,辖7个行政村。全乡共有党员617名,共有3个党总支,17个党支部。乡内有小学2所(章村、胡村),幼儿园2所(章村、胡村),卫生院1所(章村),敬老院已搬迁至溶江。
历史沿革:胡源乡在清朝时期和民国初期称为十六都,民国后期和解放初期分泰安、盘安和桃源三个乡,三个乡分别以上坪村、胡村村和章村村为中心;1956年三乡合并称胡源乡;1958年称盘溪公社胡源管理区;1961年改称胡源公社;1982年分为胡村、桃源二个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5月合并为今称。
自然条件:地形以丘陵为主,间有低山、中山分布。地势东南西部高,北部低。东南部古方山海拔1216米,为境内最高峰;南部与古方山毗邻的石牛山,海拔1185米;西部与舒洪镇、东渡镇交界的大学山,海拔1005米。这些大山,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境内有盘溪自南向北纵贯,沿溪形成狭长山谷,中上游落差较大,盘溪还有众多的支流。这些大山和溪流,不仅养育了胡源众多生灵,也孕育了底蕴深厚的胡源文化。胡源地域,气候湿润,光照较短。山地面积大,林地比例少。水田土壤以黄泥沙田、黄泥田为主。境内花岗岩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展除丘间平畈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外,宜在平缓坡开发经济特产,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牧业生产。
经济状况:胡源乡以前种植水稻为主,其次为小麦、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现在种植茶叶、桑叶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茶叶、蚕桑、柑桔、杨梅、黄花菜等。林木以松树为主,次为杉树和毛竹。经济林有油茶、板栗等。我乡几乎没有工业,总体经济落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大多农户利用富余劳动力,进行来料加工。近年来,以民宿农家乐为推手的现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也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下,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蛟坑村与企业家江波正式就蛟龙谷旅游开发项目在2018年春签订了合作协议,第一期投资高达5000万元。胡源境内位于避暑胜地抱骨岭脚和蛟坑的农家乐,每到夏季,几乎天天客满,经济效益可观。
文教卫生:本乡素有耕读遗风,旧时胡村村同时有“十八秀才”,名噪一时,被传为美谈。大一些的村庄均有私塾。上世纪三十年代胡村村即有官办新式小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几乎每个自然村均有小学,呈满天星状分布,极大地方便了农家学子就近上学。上世纪60年代初,乡里创办了胡村、章村两所农中,从1969年开始农中纳入胡村和章村正式初中。章村初中于2001年停止招生,逐步并入胡村初中,胡村初中在2007撤并至盘溪初中。现有胡村和章村2所小学,胡村、章村两所幼儿园。有章村中心卫生院和胡村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电视站。有章村、胡村、上坪、东山、柘岙口村建大会堂5座。
文物古迹:文物有古方塘“赤乌二年修”和“永乐八年八月十五重修”的石碑;有位于古方山西侧蛟坑隧道背的马鞍岭摩崖石刻和在抱骨岭脚村后花岗岩上明成化二十三年(1437)“犯人田”的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