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索引号: 331122000000/2008-01808     发布机构: 缙云县发改局     发布时间:2008-04-14 16:55:55

文号: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一五”及到2020年,是我县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三大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是缙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新进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市场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减轻环境污染和遏制生态恶化趋势的重要时期。

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这个大背景下,环保工作必须从科学发展观这个高度来认识,将环保要求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用环保的理念,以环境承载能力的适应性来引导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取得平衡、协调、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十一五”环保规划工作既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和完成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目标。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环保“十一五”规划,下大力气解决我县各种突出的环境问题,继续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把缙云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十五”以来,尽管做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工作,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在省内乃至全国居领先地位,但是,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十一五”期间的环境压力依然严峻。

一是环境容量少,环境承载力有限。两大河流好溪、新建溪均为瓯江和钱塘江的主要支流的源头,承担了保护源头的重任,水环境质量要求高,另外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四季流量起伏大的特性,确定了全县水域环境容量小、水环境承载力有限的现实

二是诸多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全县两大主要河流好溪和新建溪部分河段的水质达标率较差,由于干旱,2003年全县13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为53.8%,达标断面7个;2004年监测断面达标率为69.2%,达标断面9个;其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两个指标。城市酸雨状况明显加重,酸雨率持续上升,降水PH年均值下降,主要原因是工业用煤量的增加及机动车辆增加较快所致。城镇生活污染日趋显著,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农村面源污染也日趋突出,农业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低,农家肥利用率低,大量畜、禽、人粪便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在2005年全县COD排放总量为6688吨,其中工业COD排放为2375吨,生活、农业和畜牧业排放的COD为4313吨,由此可见面源污染影响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直接导致水环境污染物背景值逐年升高,占据了相当比例的水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呈增加趋势,污染因子呈多元化发展,在“十五”期间,工业COD排放量增加了741吨,工业SO2排放增加了2894吨,其他一些污染物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下,该趋势仍将存在。

三是环境保护监管能力急待加强。环境整体管理能力薄弱,环境的整体性与环境管理的多头交叉不相协调,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完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在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预警及应急能力严重缺乏,环保投入不足,与基本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资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环境监测、科研、宣教、信息能力建设滞后,运行经费缺乏,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提供的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县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将加剧,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压力加大;城市扩张和消费转型导致城市环境改善难度加大;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将凸现;新技术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环境挑战。环境问题危害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解决。

(一)、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我县“十一五”的战略目标是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一一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全县GDP年均增长13%,2010年达到1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8%,2010达到1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争达4.3亿元,产业层次显著提高,五金机电、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3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5亿元;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实现全县累计投资150亿元。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要素资源制约得到缓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取得成效。

一一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70元;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城乡统筹的大社保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劳动力基本接受技能培训,农村隐性失业率显著下降。

    一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具有较高生活品质和山城特色的现代城区;新城规模明显扩大,老城改造稳步推进,外围组团开发取得新进展;现代城市管理运营体制初步形成;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到2010年力争达到45%,城镇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有效建成,基本建成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和社会设施共享体系。

(三)、我县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十五”期间,我县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仍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我县的最大县情是欠发达,最大任务是加快发展,今后五年,我县提出了“一个统领、两大目标、三大战略、四县联创、五大关系”的发展方针,仍将社会经济发展摆在第一位,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工业第一经济思想,扩大开放,主攻工业,着重打造缙云工业园区和壶镇镇工业功能区两大平台,建设实力缙云,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成为“十一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统一的,但目前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生态保护中丧失的经济发展机会尚难以比较好地予以弥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要做好经济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任务十分艰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提高环境质量为宗旨,以深入实施浙江省“八八战略”和缙云县“开放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生态县为主线,以实施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为抓手,强化环保能力建设,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致力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 、主要任务

    为确保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各项环境质量指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加强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

 1、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1)加强水环境整治规划和综合管理

    注重规划,强化引导。认真调研分析我县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状况、供水需求、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情况,及时编制《缙云县水污染整治规划》等指导性规划意见,为加强全县水环境整治,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统一管理、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认真抓好规划的落实,依照规划加强全县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工作,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推进我县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

    强化监测,动态监管。完善水质和水文监测站网点的布局,加快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监测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和监测能力,全面掌握各区域间水域不同时期的水质状况。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无证或超量排污,并切实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列出重点污染源监管名单,加强动态管理,督促其达标排放,省级重点污染企业基本实现废水排放在线监测。进一步做好河道清淤工作,努力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结合河道疏浚和防洪工程的建设,全面推行城乡河道特别是县级河道的保洁制度,落实河道河面的长效保洁机制。

    加大力度,严格执法。积极开展环保专项检查整治活动,加大对排污企业特别是重点排污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排污企业完善治污设施建设。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有工业废水排放的项目,严格把好审批关,凡废水不能进入污水管网的区域,一律从严审批新建、扩建水污染企业。大力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重污染行业的区域性集中整治,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全县重污染行业实行统一规划和有效引导,在2010年底前督促重污染企业集中区域生产,实现集中治理。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进一步统一思想,继续强化环境保护国策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把加快我县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作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工作落实。进一步加强领导,按照整治目标制定具体的水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细化目标,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细化责任,落实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深入宣传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节水意识,主动支持和参与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在全县形成“全力治污、保护水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2)、以饮用水环境安全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饮用水源保护。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浙江省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等环保法律法规,加快《缙云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编制,继续开展合格饮用水源达标创建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管理,禁止一切排污行为以及各种可能严重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开发建设和生产活动,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到2010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

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各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按照《缙云县域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点乡镇联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完成新碧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做好壶镇污水处理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加快污水收集系统建设与改造,切实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切实加快污水收集支管网的建设进度,继续做好城市污水处理纳污进网工作,提高城市(城镇)生活污水和沿线工业污水的截污率,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设施利用率。2007年基本完成县城老城区、新区、仙都管理处、东渡镇区块的纳污联网工作。壶镇镇、新碧镇和相应工业区块在完成镇、工业区内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规划的同时,结合污水主管网工程的建设实施,同步启动镇、工业区内收集管网建设,做好污水管网接轨工作。无条件的老镇区暂时采用地埋式无动力生物净化池,新建镇区建筑物必须做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接入镇区污水收集管网。规范企业污染处理和排放设施,提倡中水回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60%。

加强交界断面水质管理。全面完成县、市(区)界重点水域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并实现与全省、全市联网统计。

2、大气污染防治

    继续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燃料中硫含量和新建使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燃煤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积极推进城市燃气化进程,在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管道燃气。

    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继续巩固扩大城市“烟控区”建设成果;严格环保审批,加强餐饮业油烟管理;严格建筑施工工地和建筑物料运输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防治,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路检执法工作。

    到2010年,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年(占全年天数的80%)以上,酸雨的强度和发生频率有所控制。

3、声环境综合防治

加强环境噪声管理,明确各职能部门对环境噪声监督管理的权限,严明法律责任,使环境噪声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拓展噪声达标区范围,完善噪声达标区管理办法,使环境噪声的污染防治以点和线的治理转向区域性的治理。以解决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为突破口,推动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综合整治。

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加强工业区内各类噪声源的控制和管理。工业区在引进项目时,应将具有噪声污染的企业布置在远离居住区一侧,以减轻生产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加强工业企业自身的噪声治理。采用低噪音设备代替原有高噪音设备或采用减振降噪措施,特别要加强对室外噪声源的治理。同时要合理布置企业内部的高噪声车间,加强厂区绿化,以进一步削减噪声源对厂区外环境的影响。对城区内布局不合理、噪声扰民严重、不能达到功能区标准,又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实施社会生活噪声治理加强对娱乐场所、街头大排档、马路市场的管理力度。卡拉OK厅、舞厅等噪声超标娱乐场所必须采用隔声减震等方法进行噪声治理,在审批新的娱乐场所时要控制与居民住房的距离,并征求附近居民的意见。农贸市场应搬入室内,夜排挡必须在规定的区域及时间内经营,以消除或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加强对商贸大厦、旅店宾馆等高档建筑物冷暖空调系统的管理,应尽量使上述噪声源远离居民住宅,推广使用低噪声设备。要加强对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高音设备的控制。

规范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建立施工噪声申报登记制度。严格控制高噪声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除紧急抢修及工程需要必须进行连续施工的以外,不准在夜间22点以后进行作业。

强化交通噪声污染控制城市(镇)交通噪声污染普遍比较严重,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机动车辆噪声的控制。不符合《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的车辆禁止在城市道路上行驶。

加快城市道路网络的建设,早日完成绕城公路建设,以降低交通噪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商业繁荣而街道狭窄、行人较多的地段,可设立步行街或步行区。

到2010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dB,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OdB。

4、固体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

    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和健全废旧物资收购系统。统筹规划城市和农村的垃圾处理,合理布局垃圾处理设施和规模,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或改造进程,促进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加快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进程,按照“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理”的思路进行区域性设施规划和建设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到2010年,全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5%,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72%以上。

    建立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建立县级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环境监控体系。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管理为核心,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和处置企业的监管,切实落实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对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继续推进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设施建设,完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流转设施运行收费标准和办法。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建成前,应制定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确定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方式和处置单位。

    5、辐射污染防治

    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信息通畅的辐射环境信息系统,为辐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尽快建立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构筑我县辐射环境安全监控和应急体系;加强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继续保持我县全境辐射环境总体良好状态。到2010年,环境辐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废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

  (四)、推动生态县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积极开展生态县的创建活动

    (1)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积极开展生态县的创建活动,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节能降耗和节水工作,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扩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环境容量。

    (3)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加大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符合国家要求。

    (4)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着力整治城市内河河道,消除河道黑臭现象。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和餐饮业油烟治理。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严查噪声扰民事件。根本解决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背街小巷的环境问题。

    (5)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强化环境保护重在参与的意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倡导绿色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环境价值观念,广泛开展绿色企业、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绿活动,营造最佳人居环境。

    2、建设生态乡镇,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整治

    (1)以建设生态乡镇为抓手,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生态家园富民”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等工程,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贯彻省《关于全面推进生态镇(乡)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落实《缙云生态县建设规划》,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到2010年,建成一批生态乡(镇)示范点建设。

     (2)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合理规划与布局,积极推进农村畜禽养殖区与生活居住区分区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改善饮水水质。因地制宜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建设一批与当地实际相适应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点,在全县范围加以推广和应用。加快城乡垃圾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行“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理”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行环卫进村,推行村庄垃圾集中收集处置,通过加快垃圾箱(棚)、堆放点、集中点、处理场的建设,确保2010年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72%,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

    (3)强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加大农业污染整治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加强畜禽养殖污物治理,鼓励建立生态养殖小区,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着力解决种植业污染,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和使用有机肥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提倡农田灌溉水循环利用,逐步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最大限度控制面源氮磷流失。积极开展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秸秆还田、平衡配方施肥等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执法查处力度,加大对禁(限)用农药替代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到2010年,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

    (4)强化农村环境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建立和完善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要求的“村规民约”促进农村群众旧观念的转变,营造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3、促进生态经济建设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根据我县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按照生产县建设的要求,深入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坚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费、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主导地位,形成具有缙云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

    4、建立示范工程,促进城乡环境建设统筹协调

为促进城乡环境建设的统筹协调,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示范工程。对在统筹协调城乡环境建设中成效显著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每年评选优秀企业和示范工程,以及环境整治先进乡(镇)、村。政府部门将在申请污染治理资金和信贷方面等各项政策上实行倾斜,使环保先进企业、先进乡(镇)、村创有目标、创有收获、创能受益,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五 、环境保护投资分析及重点工程规划

(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规划

为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围绕“五大任务”,以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环境保护的全面开展,重点解决关键的环境问题,总投资6.87亿元,根据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原则,筛选技术经济可行和具有显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环保项目,作为“十一五”期间优先建设的重点环保工程,统筹规划、分批实施。缙云县“十一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计划见下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起止年限

总投资(万元)

建设规模

规划期间投资(万元)

1、饮用水安全及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1

全县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区划定

新建

2006

-2010

500

结合全县乡镇饮用水建设工程,在县水厂供水范围外的乡镇进行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区划定

500

2

万里清水河道工程

新建

2006

-2010

15625

对好溪、新建溪和盘溪的河道进行疏浚、拓宽、建设护岸、清障等,共治理河道72.8千米

15625

3

仙都景区污水管网工程

新建

2006

-2010

300

建成仙都风景区好溪北岸污水收集管网,并连接县城污水主干管

300

4

好溪、新建溪流域环境容量测算工程

续建

2005

-2010

300

完成好溪、新建溪流域环境容量测算以及污染负荷分布调查课题研究,制定污染物排放指标方案

260

   2、发展循环经济、治理工业污染源工程

 

5

含汞固废处理中心

新建

2006

-2010

200

年处理能力1000吨

200

6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新建

2006

-2010

300

以浙江众发实业有限公司为试点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原则进行改造试验,打造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个。

300

7

缙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2006

-2009

10000

推行清洁生产,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含2万吨/天废水处理厂一座

10000

8

壶镇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2006

-2009

5000

推行清洁生产,按照循环经济原则,对功能区进行生态化改造,结合城镇建设建成污水管网

5000

9

五东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2006

-2010

10000

詹山畈主干道、330国道至后畈主干道、土地平整,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续建

10000

10

重点企业在线监测系统

新建

2006

-2010

200

所有市级以上重点排污单位建成在线监测系统

200

11

重点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新建

2006

-2010

300

在全县重点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清洁生产认证5家

300

12

县级以上重点排污单位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整改

新建

2006

-2010

2000

合计能力10000吨/日

2000

3、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

 

13

大洋地质公园建设

新建

2007

-2010

2403

开发总面积4906公顷,主要包括植物景观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等

2403

14

壶镇南田森林公园建设

新建

2007

-2010

1050

开发范围1.7万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生态绿化保护面积1.7万亩

1050

15

生态乡(镇)建设

新建

2006

-2010

800

全县建设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17个

800

16

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建设

续建

2004

-2010

200

省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绿色学校15所、绿色社区5个

150

4、农村小康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工程

 

17

县垃圾收集处理中心建设

新建

2006

-2010

10000

全县基本建成村收集、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10000

18

示范村建设整治工程

续建

2003

-2010

16500

150个村庄整治等,其中省级示范村6个(湖川、笕川、笋川、后吴、官店、上小溪),市级示范村7个(下东方、岭口、河阳、东溪、高潮、下余、前溪)。

6600

19

缙云浙大科技农业示范基地节水灌溉项目

新建

2006

-2010

323.5

滴灌150亩,渠灌1600亩

323.5

20

畜禽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新建

2006

-2010

300

建设畜禽集中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一个

300

21

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处理示范点

新建

2007-2010

500

建设一批典型的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处理示范点,并在全县范围推广。

500

5、环保自身能力与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22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

新建

2006

-2007

150

县城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2座

150

23

监察、监测能力建设

新建

2006

-2010

300

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健全应急监测系统,监察、监测达到国家3级标准。

300

24

重点污染源监督管理网络工程

新建

2006

-2010

300

省级污染源纳入在线监督范围

300

25

环保监控平台及用房建设

新建

2006

-2010

1000

建成县环境数据、信息指挥中心和监测、监察业务大楼

1000

26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

新建

2006

-2010

140

县级环境网络建设、环境政务系统建设、培训及维护、环境业务系统建设等内容

140










(一) 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环境保护列入主要的议事日程并纳入重大事项督察范围,层层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将环境保护计划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和经济工作考核相结合,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分级分解规划,按年制订计划,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以全面完成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各项指标。

(三)、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效率

深入调研,逐步建立强有力的污染控制的管理机制和措施,推动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以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线,以规划、监督、科技、政策和综合协调服务等为支撑,不断完善我县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大力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充实环保监督管理人员力量,落实环保行政各项经费,加快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科研的硬软件建设,以适应“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加强对污染源和河道断面、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加强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和完善自动化监测系统和在线监测系统,建立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和环境安全监控能力。通过培训,增强环境管理、监测和监察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环境保护依法行政的监管水平。建立健全环境预警应急机制,坚持“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环境应急方针,逐步制定水、气、危险化学品、有害废物、外来物种入侵、农村生态环境等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综合预案》、《重点水域水环境应急预案》等一系列预案,明确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流程和各责任单位的职责,努力降低和避免环境损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五)、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努力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增加环保投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物质保证。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逐步增加环保投入,强化监管,发挥环保投入主体作用。要把环境保护的目标、主要指标和投资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总体目标、综合指标体系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把环保投入列入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并逐年有所增加。

要积极探索环保产业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尽快建立起“企业资金、社会资金、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利用外资和国家投资、专项基金、财政投入”等多渠道筹资机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制定投资、税收和进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环保项目;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长期优惠贷款,争取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资金,直接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产业。同时,要提高投资项目的跟踪调查和分析能力,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的管理和项目运营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促进环保投资良性循环。强调“污染者治理,利用者付费,开发者保护,破坏者补偿”的原则,依法督促排污者和开发者成为环保投入的主体。要抓住国家、省、市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全县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要达到GDP总值的1.48%以上,政府资金重点向涉及群众身体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环保基础设施、环保能力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生态建设、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其它影响面较广的环境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七)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应及时报道和表彰环保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新局面。围绕“植树节”、“爱鸟周”、“6.5世界环境日”、“4.22地球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3.23国际水日”等重要节日组织大规模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寓教于乐,从身边的环境、日常的事入手,切实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意识。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的决策以及其执行过程的监督。完善信访制度、举报制度和听证制度,保证为公众提供可靠的参与渠道。开展面向社会各阶层全方位的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主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积极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和绿色学校建设,普及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观念。

<A  FCK__AnchorC" name=_Toc154289605 AnchorDisplay="1">(八)推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引导建立可持续消费

加强环境宣传和政策引导,促进大众消费模式从“高消耗资源,高排放污染”向“低消耗、低排放”的适度消费模式转变,建立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行可降解塑料制品、无磷洗涤剂、空心砖和节水节能器具等环保产品。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