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关于印发《缙云县农业局2017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索引号: 472461251/2017-22494     发布机构: 缙云县农业局     发布时间: 2017-09-08 15:55:04

  上半年,按照中央、省、市、县各级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部署要求,全县农业工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提质量、促融合、可持续”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9亿元,同比增长1%,增加值5.25亿元,增幅3.45%,全市平均增幅3.44%,排名第三。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立足调结构,着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按照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及时调整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一黄一白一红”(黄茶、茭白、杨梅)三大主导产业,水蜜桃、铁皮石斛、西红花、覆盆子等特色农业,铁皮石斛、西红花等新兴农业,麻鸭、中蜂等生态精品畜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1.以“稳定”为底线,抓好粮食生产。按照“落实责任、稳定面积、增加投入,强化基础、创新机制、培育主体、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发展思路,抓牢项目建设、政策宣传、良种推广、农技培训、高产创建、示范创建以及种子管理,扎实做好粮食工作。今年我县春粮作物面积2.51万亩,总产量达7395吨,预计夏秋粮食播种面积可达13.4万亩,同比均略有增长。新建省级粮食高产示范片2个、水稻千亩示范片1个,水稻主推品种应用面积预计可达6万亩。重点抓好早小麦“908”种植推广,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开展示范基地创建,全县新增小麦种植面积500亩,精准对接“缙云土爽面”产业链,提升小麦种植效益。

  2.以“增效”为重点,抓好种植业提升。

  茶叶产业。去冬今春新增茶叶种植面积900亩,总面积达5.9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45万亩,春茶总产量1036吨,同比增长5.1%,总产值2.24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全县黄茶种植面积9200亩,去冬今春新增700亩,产黄茶6.5吨,同比增长62.5% ,产值2730万元,同比增长13.75%。

  水果产业。全县水果种植面积8.65万亩,其中杨梅和桃分别为3.17万亩、3.4万亩。去冬今春新发展水果面积1700亩,其中桃850亩,杨梅350亩。今春果树花期天气晴好,水果普遍结果良好,杨梅产量达9725吨,同比增产201%,产值5835万元,同比增长43.86%。早熟桃产量达1.6万吨,比去年增产40%以上。今年上半年水果总产量2.71万吨,同比增产80%以上。受六月梅雨季节连续强降雨天气影响,杨梅、早熟桃等水果损失严重,截至6月底,强降雨造成水果受灾面积达3.88万亩,经济损失7870万元。

  蔬菜产业。上半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略有增长,达到5.02万亩,全年预计达12.4万亩。今年气候适宜,我县蔬菜产量较去年明显提高,产量8.12万吨,同比增幅7.9%。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蔬菜价格偏低,上半年产值达到2.13亿元,同比增长7.1%。今年全县新增茭白苗种植面积200亩,上半年收获茭白面积2.5万亩;产量4.46万吨,同比增长11.4%,其中双季茭1.7万吨、单季茭2.76万吨;产值1.54亿元,同比增长13.9%。

  中药材产业。预计今年我县草本中药材种植面积1.2万亩,与去年持平;中药材产量1144.8吨,同比增长18.3%;总产值8533.6万元,同比增幅13.5%。上半年我县采收的中药材以元胡、贝母为主,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元胡单位产量增加34.8%。新兴中药材品种发展势头较好,西红花种球单产与去年持平,总量增加,预计西红花产量、产值同比有一定增长。上半年产收铁皮石斛鲜条约2.4吨,产值298万元,同比略有增长。

  食用菌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县食用菌栽培规模有所缩减,效益比去年略有好转。上半年栽培量约1700万袋,产量6500吨,产值4800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5%和14.3%。通过稳步推进食用菌集约化生产,采取订单生产供应模式提升产业化水平,上半年菌棒加工厂生产菌棒180万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以“生态”为标杆,抓好畜牧业转型。

  今年以来,我局始终坚持“协调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调整畜牧产业结构,支持鼓励发展生态精品畜牧业,继续实施蜜蜂产业振兴计划,重点扶持山羊、藏香猪等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畜牧产业的平稳发展和转型升级。由于受五水共治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纵深推进等影响,当前我县畜牧业生产仍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上半年,全县生猪存栏4.76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6.49%,出栏商品猪4.46万头,同比减少1.98%;家禽存栏66.06万只,出栏140.97万只,同比分别减少24.03%、9.26%。根据2016年末畜禽存栏及出栏情况,预计2017年我县畜禽养殖生产总量与去年相比将会有所下降。

  (二)立足降成本,着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4.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发放工作,激活生产要素,增强“三农”发展活力。上半年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调查实测面积13.86万亩,颁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42本,完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体制创新试点村12个。

  5.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上半年全县新增工商注册家庭农场53家,累计达到568家;新增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申报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上半年新增招商引资项目1个,正在洽谈项目2个,引进合同金额5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884万元,其中浙商回归到位资金894万元。

  (三)立足补短板,着力破除强基提质瓶颈。

  6.稳步推进农业“三区建设”。以“三区建设”为抓手、平台和载体,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发展要素,构建供给侧改革重要着力点。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小仙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科技装备及技术支撑能力,小仙都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获评2017年全国农村农业创业创新园区。开展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工作,着手将“仙仁”杨梅特色水果示范区打造成AAA级农业景区。二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督促指导2016年申报的粮食功能区水稻产业提升项目、以奖代补项目、水稻生态补偿资金项目的组织实施和项目中期检查;下达今年粮食生产功能区1.04万亩建设任务,计划投入建设资金1000万元。截至目前,已争取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3个,已落实功能区建设资金457万元,县级资金拟配套46万元。三是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功能区项目成功纳入2017年度重大前期项目的重点关注类。配合开展国家农业高新园区的调研工作,协助财政部门编写《推进我县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对策建议》,力争推动我县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有序快速发展。

  7. 扎实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将信息进村入户作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今年完成205个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其中标准型130个、专业型20个、提升型50个、示范型5个,实现行政村基本覆盖。在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基础上,村级服务站全部配置触摸屏,提升硬件设施水平。

  (四)立足提质量,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8.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排雷“百日攻坚”行动,重点对种植业产品生产环节、畜产品养殖环节、畜禽屠宰环节、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环节全面梳理排查重大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对症下药加大整治力度,切实有效管控治理重大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开展全县基层检测人员农产品检测技能竞赛,建立和完善茭白等大宗农产品安全合格证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保障能力。上半年全县开展种植环节定量监测170批次、定性检测522批次,肉蛋奶产品检测56批次,合格率达100%;全县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个,今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6个。

  9.狠抓农业生产安全。以“绿剑”春季集中执法行动和各种专项执法行动为抓手,加大执法力度,抓源头、强监管,打好“宣传、服务、指导、查处”组合拳,重点开展“绿剑”执法、检打联动、信息化建设、生产事故调处和高毒高残留农药自律退市监管等五方面工作,着力助推我县农业生产环节安全。2017年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37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12家次,抽检农业投入品样品70批次,发现违法行为12起,立案12起,上年结转办理案件3起,已结案4起,共收缴罚没款3.04万元。

  (五)立足促融合,着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10.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使农业成为旅游对象和旅游产品。年初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着手编制《缙云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缙云县新建镇特色农业强镇规划》和《缙云县大洋镇特色农业强镇规划》;重点打造以左库桃花园、前路千亩油菜花梯田风光为特色的碧海花山景观带,在前路乡创建300亩五彩油菜梯田花海,设计布局笕川花海30亩创意美丽农业——彩色水稻种植项目;新增休闲农业观光区(点)2家,完成美丽牧场规划4家,申报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2家,启动新建镇特色农业强镇建设。

  11.加快旅游地商品转化。提高农产品旅游地商品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创新开发,健全农产品旅游地商品营销体系,大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缙云黄茶”成功入选浙江知名农业品牌百强。我县荣获2017年丽水市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擂台赛二等奖,参选的土蜂蜜系列产品被评为“丽水山耕”杯十佳农产品旅游地商品。截至目前,全县新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经营主体24个,商品转化数36个,实现营销额3.19亿元;新增参与“丽水山耕”母子品牌运作商标24个,品牌合作基地122个,培育背书农产品60个,实现“丽水山耕” 农产品销售额3.37亿。

  (六)立足可持续,着力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建设。

  12.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大力实施畜牧业转型升级、农业清洁生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工程。完成测土配方施肥13.7万亩,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3500吨,推广农药统防统治4.5万亩,绿色防控融合2万亩,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25吨,新申报认定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4个。

  13.加大畜牧业污染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散养生猪污染整治工作,建立完善及时销号、日报通报、督查督导、领导约谈、平台曝光等6项主体责任制度,同时将散养生猪污染整治列入“五水共治”及“剿灭劣五类水行动”计划,强化责任落实。采取“整改提升一批、关停退养一批、入股代养一批、移栏出村一批”的治理模式,完成全县952家生猪散养户的污染整治。进一步优化调整畜牧产业结构,支持鼓励发展生态精品畜牧业,全面推行“生物发酵零排放”、“养殖废弃物”等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饲养模式,大力培育新型畜牧业主体,今年新增畜牧用地40.85亩。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受今年6月份梅雨季节期间连续性强降雨的灾害性天气影响,全县水果、蔬菜受灾严重,以杨梅、早熟桃为主的农产品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5.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667.5万元,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县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滞后,农业抗风险机制不健全,致使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差。

  (二)农业“接二连三”不足。一是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缓慢,加工能力弱。县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项目自2011年开始决定实施,2016年被列为县政府年内争取开工项目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又被列为年度重大前期项目的重点关注类,进度始终缓慢,农产品加工功能区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是农旅融合和市场营销刚起步,实力不足。我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在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除了受到土地审批、信贷扶持等要素制约,总体还存在融合深度不足、档次不高、主体实力不强等问题。另外,农民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缺乏深刻认知,对农产品市场参与、驾驭度低;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专业营销人员不足,外销平台建设滞后,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发展后劲不强。

  (三)生猪散养整治工作存在阻力。一方面群众意识有待提升。散养家猪一直是传统农村生活中的一大习惯,并且养猪所用垫料是其小农经济种植肥料的主要来源,广大散养户思想认识不足,抵触情绪较普遍。另一方面,专项资金有待保障。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量大、覆盖面大,群众压力也不小,缺乏充分的专项资金将难以持续性推进整治工作,消除养殖户不满情绪,也易引发新养、复养现象的发生,难以巩固治理成果。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全县农业工作将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持续深入推进“五县联创”(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2017年计划实现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率2.5%以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要优化农产品结构,新建粮食功能区1.04万亩,稳定粮食生产;提升果蔬、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畜禽等优势产业,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今年计划新增黄茶不少于5000亩,力争达到8000亩。新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2个、生态精品农产品18个。要重视农产品质量,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为契机,切实加强农业生产流通全程监管,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绿色化发展,加快缙云烧饼、黄茶、茭白等区域品牌建设,新培育“丽水山耕”品牌背书农产品60个,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8个。

  (二)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扩大经营规模是保障有效供给的重要条件。要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持续推进品种示范推广基地、生态精品农产品基地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等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科技含量较高、带动力较强的农业主体和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典型,新培育专业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50家,申报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创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示范企业2家、示范合作社2家。

  (三)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融合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要立足农业基础,推进接二连三,启动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促进三产深度融合。要加快农旅产业融合,依托山水田园、乡土文化、休养旅游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产业,积极打造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年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6亿元以上。要加快农旅产品融合,努力把农产品转化为最受欢迎的旅游地商品,让民房变客房,让农产品变礼品,加速实现绿水青山主客共享,全年旅游地商品占农业一产产值比重达15%以上。

  (四)加强科技支撑,提升发展动能。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效益的根本手段。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认真抓好“星创天地”建设,加快农畜产品改良,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上山下乡。要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提高设施装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土地流转、标准农田以及智慧农机建设,全年新增农业机械1000台套,新增设施种植业面积1200亩,农机总动力达到15.8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

  (五)坚持绿色生产,促进持续发展。好水好土是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基础,绿色生产是维持好水好土的关键。要推行绿色生产,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努力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及死亡动物、秸秆、农业废弃包装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农业“两区” 土壤污染加重态势基本得到扭转。要狠抓畜牧业绿色发展,开展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大力实施生态美丽牧场建设,争取2017年创建美丽牧场5家,深化农牧点量对接,推进农牧结合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牧业,真正走出一条“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循环发展”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