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稿)
2017年1月
目 录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1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成效................. 1
(二)“十三五”科技发展形势................. 4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6
(三)发展目标............................... 7
三、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8
(一)构筑科技创新大平台.................... 10
(二)健全科技服务大市场.................... 11
(三)形成协同创新大格局.................... 12
四、主要任务与行动计划......................... 13
(一)统筹利用科技人才资源.................. 13
(二)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 14
(三)着重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15
(四)有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17
(五)深入推广科学技术应用.................. 18
(六)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20
五、重点领域与技术专项......................... 22
(一)高端装备技术.......................... 22
(二)先进制造技术.......................... 23
(三)新能源技术............................ 24
(四)新材料技术............................ 25
(五)信息网络技术.......................... 26
(六)节能环保技术.......................... 27
(七)现代农业技术.......................... 27
六、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28
(一)加强组织协调.......................... 28
(二)创新体制机制........................... 29
(三)加大资金支持........................... 29
(四)强化组织实施........................... 30
(五)优化发展环境........................... 30
缙云县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期。为有力推进我县科技创新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强大动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省市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相关精神和任务要求,特制定《缙云县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是落实《缙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指导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行动计划,是引导市场主体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参考。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实施“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科技发展水平稳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为“十三五”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打下坚实基础。
1、科技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5年我县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40%,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65亿元,比2010年增长3倍多。五年累计授权专利量达到3072件,其中发明专利量109件;获批国家和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41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9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6项,省重大科技专项7项,合计获得科技资助经费3660多万元。带锯床和特色机械制造、永武缙五金产业列入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企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浙江晨龙锯床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获评全市唯一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试点工作优秀企业。
2、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5年我县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五年新增28家;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9家,五年新增29家;有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4家,五年新增15家。全县拥有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省专利示范企业4家,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7家。“十二五”期间,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达98.1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0%;以“机器换人”为抓手,重点推进企业生产自动化改造,骨干企业自动化机械装备率达30%以上。
3、科技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积极举办大院名校科技成果推介会和实施“百博入企”行动计划,达成校企科技合作项目54项,引进高新技术成国54项,其中有16项技术实现产业化。积极引进和培育使用创新创业人才,全县拥有市“绿谷精英550”引才计划8人。
4、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建成省级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家、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纵深推进,组织人才培训3200人次,提供检测服务2100批次,在技术培训、项目申报、检测检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了缙云浙大科技农业示范基地、缙云珍稀食用菌精品园等科技示范基地,发挥了创新示范、技术推广和产业带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出台实施《关于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缙云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等政策。强化科技政策落实和创新激励,2011年以来,共兑现科技奖励政策资金3905.5万元,发放人才专项奖励资金232.5万元。利用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发布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技术成果拍卖会暨网上技术活动周。
6、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增强。修订了缙云县和各乡镇的《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地震应急桌面推演,提高地震应急水平。利用“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科技活动周等时间段,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先后组织《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宣贯班、防震减灾助理员培训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绘画竞赛、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等系列活动,不断强化社会对地震的认识,提高防震避震的能力。建设了GNSS基本站、地震烈度速报台等地震台站,在县紫薇小学建设了防震减灾科普展示馆,并被省地震局评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十二五”期间,我县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缙云科技发展中存在科技投入总量偏低,科技研发投入不均衡,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驱动创新的源头供给不强,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高端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惠民有待拓展等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亟须在发展过程中加以着力解决和突破,补齐科技发展短板。
(二)“十三五”科技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缙云科技创新发展跨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科技发展必须紧跟新潮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成为科技发展的核心,是决定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的关键条件。科技转化周期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加快,科技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生态联系日益紧密,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2、世界经济低速增长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发展时期,给世界科技发展和区域自主创新也带来机遇和挑战。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摆脱地区经济衰退的主要途径。高附加值、低能耗、高生产率、低生产成本、智能化的先进制造业将成为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将朝着“节能、智能、智造”产业发展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发展将提速。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了科技发展空间。当前,缙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要素瓶颈制约,要改变依赖投资和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走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来实现。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技术创新需求日益强烈,缙云亟须扩大科技投入规模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智能家电、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县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这些产业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代表,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国家和省市逐步加大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我县研发和推广新技术带来巨大原动力。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积极贯彻落实市委打造“双示范区”战略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以“建平台、聚人才、强产业、促创新、重转化”为工作主线,着力建立健全“大平台、大市场、大协同”科技创新动力体系,进一步集聚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突破、推广科技应用,补齐科技发展短板,推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加快科技强县建设步伐,打造缙云创新创业“新引擎”,引领和支撑“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和谐美丽好缙云建设。
(二)基本原则
——人才为本,引领创新。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实质是人才创新,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打造科技创新人才特区,大力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升华缙云创新文化基因,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文化氛围,以创新文化的高度自觉,增强创新发展的高度自信,激发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形成缙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
——重点突破,整体创新。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大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选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电、信息经济、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集中科技资源和人才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整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推进缙云产业技术转型升级。
——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市场导向,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放眼全球和全国配置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构筑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形成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统筹利用科技和人才资源,提高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化服务,激励创新。更好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制度供给,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最大程度调动企业主体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创新资源更加丰富,创新条件更加优越,创新合作更加开放,创新创业更好活跃,基本形成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创业动力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新格局。科技创新服务不断优化,产学研协同不断推进,知识产权体系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和人才资源不断集聚,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大市场发挥作用,技术合作交易额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企业技术开发支出稳步增长。到2020年,R&D经费支出达到5.8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2%以上;县财政科技经费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3.5%以上;研发人员达到1800人年,培育高技能人才2500名以上,引进1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达到35家。
——科技创新创业取得新成效。到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省农业科技企业15家,省专利示范企业7家;2020年当年专利授权量(件)达到10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件)达到70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21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6.2亿以上,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4.5%。
——创新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在创新协同、资源配置、成果转化、人才评价、科技金融、收益分享等领域取得积极突破,建立起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创新资源集聚,产学研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活跃,基本形成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十三五”缙云县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 2015年 基数值 | 2020年 目标值 | 备注 |
R&D经费额(亿元) | 2.65 | 5.88 | 年增17.3% |
R&D经费占GDP比重(%) | 1.40 | 2.1 |
|
企业R&D经费支出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0.78 | 1.5 |
|
R&D人员(人·年) | 1400 | 1800 | 年增5.2% |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亿元) | 2.33 | 4.68 | 年增15% |
技术交易总额(万元) | 1333 (2016年) | 2330 | 年增15%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 22.97 | 46.2 | 年增15%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32.5 | 34.5 | 年增0.4个百分点 |
工业新产品产值(亿元) | 112 | 210 | 年增13.4% |
新产品产值率(%) | 31.4 | 35 | 年增0.72个百分点 |
高新技术企业(家) | 38 | 63 | 累计数 |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 39 | 120 | 累计数 |
省农业科技企业(家) | 8 | 15 | 累计数 |
省专利示范企业(家) | 4 | 7 | 累计数 |
专利授权量(件) | 679 | 1000 (当年数) | 年增8.1% |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 46 | 70 (当年数) | 年增8.8%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3.09 | 7.1 | 年增18.1% |
省企业研究院 | 1 | 5 | 累计数 |
省重点企业研究院 | 0 | 1 | 累计数 |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 | 24 | 35 | 累计数 |
三、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布好创新驱动新格局,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建立健全“大平台、大市场、大协同”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汇聚强大的创新发展动力,引领和支撑缙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一)构筑科技创新大平台
1、全力打造一批科技创新载体。紧密依托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缙云经济开发区等两大园区和缙云机床小镇、大洋新能源小镇等特色小镇,以打造科技资源集聚区、技术创新源头区、新兴产业引领区、低碳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创新基地、创业基地、产业基地,建立健全缙云科技和产业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体系。加快推进“中国南方机床科技城”、“长三角特色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争取“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缙云科技创新创业发展新引擎。
2、支持建立一批新型科研机构。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的载体作用,加快引进集聚一批国内国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人才项目,围绕缙云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机械、智能家电、运动休闲用品等产业链发展需求主动布局创新链,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组建一批企业研究院,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组建一批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强化政产学研协同,汇集科技和人才资源,提升缙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统筹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的科技资源,校地合作建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推动科学仪器设备、计量标准装置、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网络科技环境、自然科技资源等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各创新载体和平台运行服务的评价体系、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全力打造集产品研发、生产管理、检验检测、展示交易、人才培训、项目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科技创新总部基地。
(二)健全科技服务大市场
1、建立健全网上技术市场。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和省市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完善缙云网上技术市场。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技术,提升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功能体系,打造“县内县外融通、线上线下融合”科技服务大市场。发挥网上实时信息发布、实物成果展示、成果对接洽谈、科技成果、签约交易等技术市场功能,发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股权融资等平台作用。
2、完善技术中介服务市场。整合集聚技术中介、咨询评估、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开展科技中介机构企业化运作改革,建立按交易实绩补贴的激励制度,把科技中介机构逐步推向市场。
3、推进形成成果转化市场。发展科技金融,支持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发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难问题。鼓励并引导开发区、科技孵化器设立种子资金、天使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快形成科技金融市场,推进科技与资本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形成协同创新大格局
1、积极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络,巩固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院名校科技合作关系,进一步与大院名校建立拓展新的科技创新合作关系,努力形成“联系全国、聚焦缙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围绕缙云“4+X”生态工业体系,政府牵头,校企联手,组建多元化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充分利用大院名校的科技和人才资源,纵深推进科技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攻关、项目创业等方面产学研合作,提升缙云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水平。
2、推进形成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加强特色小镇载体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形成科技与生态文化产业融合、科技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构建形成产业价值链体系,培育形成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技术市场、产品市场、服务市场,推进形成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体系,提升我县产业链集成创新能力。
3、构建形成企业群协同创新空间。依托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众筹众创空间载体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具有众筹众创特性的行业协会、企业商会、企业家俱乐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形成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空间及发展机制,联合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众筹众创汇集创新力量,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扩大技术创新规模经济。
四、主要任务与行动计划
(一)统筹利用科技人才资源
把握科技创新是人才创新的本质,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业人才项目,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提升缙云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1、大力集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发挥缙云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机构的人才载体作用,积极对接“绿谷精英550”引才计划,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任务,出台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十三五”期间,争取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电、节能环保、信息经济等领域,引进和培育市“绿谷精英550”人才30名,引领带动缙云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
2、积极利用大院名校科技人才。纵深推进与大院名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实施“百博入企”和“百企入校”工程,形成柔性使用科技人才制度,积极利用大院名校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咨询、技术联合攻关、科技人才培训等创新活动;大力推进企业与大院名校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共享实验中心、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借力借智推进现代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十三五”期间,争取柔性引进各类高水平科技人才100名,企业科技创新活跃程度明显提升。
3、大力吸引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推进缙云各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积极构建青年创客空间,推进形成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为框架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立青创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天使基金和创业基金,实施更为有力的激励政策,大力吸引集聚各地青年大学生来缙云创新创业,推进形成青年大学生引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局面。
(二)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发展思路,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更好发挥企业主体创新作用,全力提高缙云自主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争取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农业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50家以上。
1、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重视成长型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培育,制定更为有力的促进政策,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进科技型企业“小升高”培育行动,根据企业申请条件的成熟程度,组织申报一批、培育发展一批、选择储备一批,每年多次组织培训会、辅导会,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再上一个台阶。
2、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集聚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新建一批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农业技术研究院、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等,联合大院名校新建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增强企业集聚科技人才和提升研发平台,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主导者。
3、加大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培育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政策,引导推动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业服务促进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创业、民间资本投资科技领域创业、创业资本与科技成果相结合创业的“三创业”。积极落实扩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范围、小微企业免税、加快设备折旧、科技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着重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围绕缙云“4+X”生态工业体系,积极贯彻“差异化、非对称”策略,重点突出,规划部署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聚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引领提升缙云产业技术竞争力。
1、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强化重点突破引领,重点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电、节能环保、信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跟踪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3D打印、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发展,集中优势力量组织攻关,争取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以数控带锯床为重点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技术,以智能家电和新型机械为重点的智能装备和先进工艺技术,以高端汽摩配为重点的关键基础件、基础工艺和新材料技术。以工业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协同制造和重大成套装备配套技术,以智慧城市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以优质种源和茶叶等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利用技术,以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为重点的生态环保技术。
2、发挥骨干企业引领攻关作用。制定出台有力的支持政策,发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强、科技人才强、产业化能力强等优势,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重大技术专项,联合县内外研发实力强的企业,组建协同创新技术联盟,瞄准“4+X”生态工业技术瓶颈,以实体联盟形式协同创新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机构的研究力量,加强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大院名校的作用,建立大院名校支撑的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充分利用大院名校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借力借智推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十三五”期间,争取签订技术合作协议100项以上,解决技术难题50项以上,实现技术产业化项目25项。
(四)有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紧跟产业技术信息化、智能化、时尚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有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加快缙云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发展机制,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力度,提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和新兴产业培育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大力研发转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等领域先进技术,紧跟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着力建设一批先进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加快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推进缙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入发展。
2、积极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高缙云创新要素整合与共享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切实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不断创造商业新模式、催生产业新形态。推进互联网向科技创新各领域渗透,发展网络协同研发、创新众包服务等创新型科技研发模式。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市场,着力建立“县内县外联通、线上线下融合”的商贸市场发展体系。
3、创新形成产业发展新模式。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机遇,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突破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由管理领域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延伸应用,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品化进程,提高缙云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鼓励和支持在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能级提升。衍生发展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化服务等前景产业。加强优势传统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和升级,大力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着力发展四新经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效益。
(五)深入推广科学技术应用
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组织与应用服务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引进、消化、应用的力度,推进先进技术在服务业、农业农村、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缙云科学技术应用整体水平。
1、推进服务业科技应用创新。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突出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数字文化、电子商务等领域,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加大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出一批系统解决方案,建设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缙云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
2、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缙云生态资源丰富优势,以农业“星创天地”建设为动力,积极实施“互联网+”、“旅游+”、“物联网+”行动,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积极实施科技富民工程,重点围绕茶叶、果蔬、畜牧、中药材、生态林业等缙云优势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关键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应用。重点在优质品种选引、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农产品保鲜物流、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引进消化和推广应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业,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实施农业科技帮扶计划,建成农民田间学校,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推动农民农业科技创新,创建一批农业“星创天地”。
3、推进科技应用服务民生。积极推广应用民生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技术、常见病和慢性病防治技术、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现代建筑与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明确支持重点,寻求改善民生的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先进技术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促进民生幸福和健康和谐。
4、广泛开展公众科普教育。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教育、科技培训、工业旅游等活动。充分依靠社会团体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发挥科协作用,鼓励全民参与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5、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和机制,不断完善地震应急方案,强化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发挥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和防震减灾科普展示馆作用,加大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重点工程和农村民居抗震设计的监管,不断提高社会防震避震能力。
(六)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出台更为有力的促进政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形成知识产权市场、中介服务市场、成果转化市场,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市场化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资本化、商品化、产业化发展。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运用。积极配合丽水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办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深入推进“专利清零”行动,引导企业、科研机构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推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金融化、产业化发展。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的协调运作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培育一批与缙云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养一批知识产权代理人,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供检索方便、获取便利的知识产权数据链和信息库,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积极实施专利托管和导航工程,引入优质知识产权专业服务资源,为科技企业开展专利分析和布局服务,量身制定知识产权个性化服务,帮助科技企业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效益。
2、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研究制定支持技术经纪人的相关政策,培养一批技术经纪人,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科技中介及经纪人服务体系。推进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大力开展技术咨询、评估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成果转化、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科技信息等知识密集型科技中介服务。依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筑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引领企业协同创新,推进技术成果市场交易,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成果资本化、商品化、产业化水平。
3、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市场。制定出台有力政策,推进科技与资本、金融对接,积极培育科技金融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创新公益服务。积极推行“创新券”等购买科技服务方式,鼓励缙云企业充分利用创新载体的科技资源,开展技术合作、技术转让、检验检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查新等科技活动,助力解决缙云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创新资源缺乏等问题。积极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健全新技术转化应用风险投资机制,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分摊科技创新风险,充分发挥商业模式创新在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应用中的催化剂作用。
五、重点领域与技术专项
聚焦缙云“4+X”生态工业发展体系,突出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部署实施一批“研发有基础、近期可突破、技术补短板、产业前景好”的重大科技专项及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导带动主导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一)高端装备技术
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目标,加大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努力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以发展高附加值成套大型、精密数控的特色装备为重点,发展新型材料、制造工艺、试验检测等共性技术,深化切削刀具(锯条)、模具等机械基础件技术,发展精密模具、新型工刃模具、高速高效刀具和带锯条等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形成以带锯床为特色的装备制造的产业优势。以精密化、专用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方向,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及刀具等关键共性技术和高档数控机床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关键技术,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主要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开展非传统制造工艺与流程、重大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一批代表性智能加工装备、先进工艺装备和重大智能成套装备,推进装备制造智能化发展,带动新能源装备、现代物流装备、现代农业装备等高端装备发展。发展高效、节能、低噪、智能微电机产品技术,进一步发展电子型多功能缝纫机。着力实施“机器人+”行动,加快引进发展工业机器人,争取在机器人集成运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先进制造技术
围绕提升机械装备、电器电子、汽摩配件、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及竞争力目标,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开展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加强制造装备及产品“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提高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支撑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家电制造领域智能化改造,努力将微处理器、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引入家电设备,将传统家电产品提升为智能家电产品,重点开发家居、厨房、个人护理和健康类智能小家电,使之具有家电、信息产品和网络终端特点的新型产品。努力做强汽摩配制造,引进关键基础件、基础工艺等前沿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试验验证平台,研制一批高端汽摩配产品,注重开发体现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重要零部件,开发具有先进水平的部件总成。重点发展创新性强、节能环保、附加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变速箱、汽车电子、汽车轮毂、大型绞盘等关键、特色汽车零配件产品开发及制造技术,电动汽车车用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转向、制动、空调电气化总成、车载信息系统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能提升电动汽车综合性能的核心部件研发。推进阀门精加工,发展特精阀、智能控制阀和成套阀门。重点开发高端的阀门铸钢件、电站铸钢件、重型机械铸件和船用铸件等高附加值产品。突破智慧数据空间、智能工厂异构集成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的新型研发设计、智能工程、云服务、个性化定制为特征的“网络协同制造”模式。
(三)新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支撑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保障能源安全和推进能源革命。发展新型节能技术,重点加强浅层低温地能开发利用、新型节能电机、城镇节能系统化集成、工业过程节能、能源梯级利用、“互联网+”节能、大型数据中心节能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加强高效低成本的风能发电、光热发电、农光互补、太阳能供热制冷、太阳能电池、大型先进风电机组、生物质发电供气供热及液体燃料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智能电网技术,重点加强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电网与用户互动、分布式能源以及能源互联网和大容量储能、能源微网等技术研发及应用。重点实施抽水蓄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天然气综合利用、电网设施等五大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提升清洁能源产量和应用水平。谋划清洁能源产业平台,促进新能源向制造环节拓展延伸。积极发展光伏产业,重点发展智能逆变器并网设备、高效晶硅电池组件、薄膜电池组件等光伏发电及关键零部件,发展大面积超薄晶体切片、高性能蓄能设备和高效太阳能热水设备制造。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为系统集成服务的供应商。
(四)新材料技术
抓住新材料产业重大需求机遇,加快新材料技术突破和应用,发展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材料。重点研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及其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稀土新材料等,突破制备、评价、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冶炼工艺创新,进一步开发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的工模具钢、高速钢等特种钢材料,开发高端不锈钢管材、板材和带材,开发高技术含量的超薄、超宽、超硬、超精不锈钢产品,开发超硬铝合金板、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材料。发展易降解膜、高透明膜、镀铝膜、抗菌膜、BOPP膜等新型的膜材料制造,发展高端药用包装材料等。采用先进冶炼和压延工艺技术,提高建筑钢材质量,延伸建筑五金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化学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档装饰材料等为重点,争取在发展新型建材上有较大突破。发展非金属矿(沸石矿)的开采和深加工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五)信息网络技术
围绕“智慧缙云”和“两化融合”建设,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应用。重点推进以支撑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操作系统、基于云计算模式的网络交易及管理系统、支撑“智慧缙云”建设的城市管理平台及数字化城市、基于渠道整合的综合金融服务交易系统等高端软件开发应用。加强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家庭网络与智能终端等电子商务平台、应用软件和终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围绕电子商务交易、加密与电子认证、无线射频识别、在线支付、信用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基于互联网的重要业务应用和服务。高度重视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业务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移动搜索、移动定位等领域重点布局。推进物流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管理信息系统、射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物流技术开发和应用。
(六)节能环保技术
围绕绿色、低碳、高效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和系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发展绿色环保建材产业。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及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建筑节能、内燃动力装置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展重点污染行业废水治理与中水回用、有机废气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水达标处理和污泥处置、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技术及其相关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绿色设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绿色化改造。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研发,重点研究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地质安全、土地生态适宜性、湿地保护、雨水利用潜力、城市物理环境、交通可达性等生态环境核心要素诊断技术,研究各类废弃、污染土地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污水脱氮除磷、烟气脱硝、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积极取得一批环保科技成果,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质量显著提高。
(七)现代农业技术
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积极发展和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生态特色精品农业,着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围绕发展黄茶、茭白、杨梅为特色的茶蔬果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等生态精品农业,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展优质、安全、高效、高产的作物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林业资源培育与利用技术。加强生物育种、先进农业装备设施、现代农用物资、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加快农林生态和循环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生态保护能力。积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加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健康食品产业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带动农业技术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动植物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动植物产品品质与安全研究、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农业资源与利用、数字农业与智能化农业装备、低碳农业技术等领域为重点,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
六、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建立健全县科技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职能,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对接,争取更多试点政策和技术专项支持。注重财税、金融、投资、产业、贸易、消费等政策与科技政策的衔接配套,形成科技创新发展合力。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要按照规划精神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推进落实科技创新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发挥科技专家委员会作用,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支持新型智库、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挥桥梁、纽带和协调作用,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研究、法规制定、规划编写、标准制定、技术和服务推广。
(二)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顶层设计,重点推进科技创新投入方式、新型科研组织模式、科技项目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和提高科技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跨部门串并联组合审批,再造科技公共服务流程,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三)加大资金支持
围绕全面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节科技资源的引导作用,完善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创新投入方式,放大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社会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融资担保等金融创新服务,研究设立创客引导基金、知识产权及技术转移基金,推动国际技术合作和大院名校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
(四)强化组织实施
健全完善创新驱动导向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把创新业绩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加强分类指导和评价考核,明确责任,分解任务,真抓实干,定期督促检查,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抓好各项任务实施。
(五)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土地空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采取差别化土地政策,优先安排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用地。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推进各地因地制宜构造众筹众创空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集聚发展产品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创新服务业,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环境。抓好宣传引导,树立一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典型,弘扬勇于创新、追求成功、不怕失败的精神文化,营造全社会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