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近年来,缙云县坚持以缙云烧饼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快把特色美食发展成特色富民产业。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撬动缙云烧饼年产值从2014年的2.3亿元攀升至2019年的22亿元。截至目前,缙云烧饼在全国开设示范店890家、经营摊点7000多家,产品远销全球12个国家,实现相关产业近4万人增收致富,并带动菜干、烧饼桶、原辅料等基地化建设,实现“一业兴百业”。缙云县获评全省首家“小吃文化地标城市”,缙云烧饼入选全省精准扶贫十大案例。
二、运作模式及利益联结机制
(一)模式概括
自2014年启动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工作以来,缙云县致力探索实施“政府主导+自主创业”模式,成效显著。
1.政府主导。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初期,主要依靠政府来推动该项工作,成立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烧饼办”)和缙云县烧饼协会,职责主要包括编制规划、制定行业标准、挖掘文化挖掘、舆论宣传、人才培养和食品安全管理。
2.市场主体。市场是产业发展的主体,缙云烧饼以公司化、个体化自主创业为主,“两条腿”一起走路,目的是扩大影响、占领市场,提高效率,做大产业。
(二)发展策略
1.明确思想理念:既重视“顶天立地”的骨干产业,更重视“铺天盖地”的草根产业的培育发展。
2.明确发展方向:把缙云烧饼产业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打造缙云烧饼品牌,运用现代产业经营模式来培育发展缙云烧饼产业,把以缙云烧饼为龙头的缙云小吃产业打造成缙云县对外形象的“新名片”、富民增收的“新产业”。
3.明确工作抓手:以品牌、师傅、示范店、特色村为抓手,全面推进产业发展。
三、带动贫困户模式:
(一)输出草根摊点,引导农户创业增收。按照“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模式,建立两个免费培训基地,开展缙云烧饼相关理论、实操、策划、营销等系统化培训,累计培训烧饼师傅1万多人(其中低收入农户约2000人),由县烧饼办监督管理和创业就业指导,帮助学员得到全方位的技能培训和训后服务,县财政对符合条件的经营示范点,给予1—3万元补助以及50%贷款贴息。五年多来,缙云烧饼以“铺天盖地”的草根发展模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例如缙云县岱石村人口1917人,从事烧饼产业人员达300多人,年产值5000多万,烧饼产业成为带动该村农户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
(二)培育骨干企业,带动农户就地增收。通过农业产业组织化,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到扶贫重点村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提供农户信息和技术服务,带动农户较快实现就地增收。例如缙云县全优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运作模式,统一标准、确保菜干的口感与质量,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该公司自有蔬菜基地500亩,带动全县2300多户农户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其生产的缙云菜干年销售量可达80万斤,带动全镇农户实现增收700多万元。
(三)构建全产业链,促进农户就业增收。坚持以点带面,推进菜干、烧饼桶、炉芯、原辅料供应等产业原材料供应中心建设,经认定后将相关合作社加入缙云烧饼协会,列为定点供货单位,帮助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014年以来,累计卖出烧饼炉芯5万多套、木制烧饼桶2.3万多只,实现产值2800多万元。如该县农民张云翔成功研发电热烧饼桶和无油烟烧饼桶,获得3项国家专利;东山村东山窑出产的陶炉膛,属“缙云烧饼”的私人定制饼桶店,现每年能销售烧饼桶5000个以上、炉芯2万多个,实现产值700多万元。
四、风险防控
缙云烧饼以个体化自主创业为主,分布点覆盖全国各地,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可能存在烧饼质量和标准不一或者市场恶意竞争等情况,给整体区域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防控措施:一是强化商标保护意识。缙云烧饼获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欧盟商标,为缙云烧饼在海外顺利推广和品牌保护打下基础。二是统一制作规程。出台丽水市首个特色小吃类市级地方标准《缙云烧饼制作规程》,实现注册商标、门店标准、制作工艺、原料标准、经营标准、培训内容“六统一”,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