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也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主要为害玉米,以幼虫啃食叶片为害,幼虫一般6个龄期,体色多变,常为浅黄色、墨绿色、褐色、黑灰色等。3龄以上幼虫头部呈明显倒“Y”形,后背第八节有4个呈方形排列的明显褐色毛片(黑点),为草地贪夜蛾幼虫识别的典型特征。我县秋玉米种植时间跨度长,非常适合草地贪夜蛾取食为害,对秋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各镇(街道)做好监测和科学防控工作,确保秋玉米生产安全。
一、发生情况
该虫于我县今年5月25日在七里乡黄店村首次发现鲜食玉米上有幼虫为害。根据监测情况,目前在我县已普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去年同期,秋季重于春季,多发于玉米拔节期至穗期阶段。9月20-24日田间调查,胡源乡秋玉米平均株为害率15.2%(幅度3.5-25.5),平均百株虫量21头(幅度8-41);舒洪镇秋玉米平均株为害率33.1%(幅度 25.8-71.2),平均百株虫量80头(幅度44-126);目前田间幼虫已经世代重叠,各虫龄期虫态均有。
二、防控意见
(一)加强监测
各镇(街道)务必密切监测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一旦发现新增面积及时上报县农业农村局,及时组织开展面上大田普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积极做好指导农户开展防控工作。
(二)防治意见
1.农业和物理防治
清除杂草,利用成虫产卵成块初孵幼虫群集为害的特点结合田间作业可摘除卵块及幼虫扩散危害前的被害叶片,减少田间虫口基数;也可采用性诱和灯诱诱杀成蛾。性诱每亩设置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1-2个,诱芯未使用或开封后需放冰箱(-15℃--5℃)中保存。
2.生物和化学防治
于清晨和傍晚,在幼虫初孵至3龄期前用药,注意喷洒在玉米新叶、雄穗和雌穗等易受危害部位,田间虫口密度达10头/百株时,可采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维盐、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防治。
三、注意事项
1.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田块周边有养蜂场的要及时告知打药时间。
2.不同药剂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可能不同,剂型亦有差别,使用时要仔细阅读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防效果不佳或产生药害,同时要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