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缙云林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面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不断发展和壮大绿色生态产业,积极开创林业建设新局面。现总结如下:
一、2023年工作情况
(一)紧盯“高质量”,奋力擦亮林业发展底色。一是森林增质。坚持改造与提升、绿化与美化、植绿与造景相得益彰,完成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9.1万亩,完成率达114%。二是乡村增美。成功创建“一村万树”示范村5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文化基地1个。完成2022年诗路文化带项目——越王森林古道修复验收,修复长度共计9435米,极大地丰富森林休闲旅游,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三是氛围增浓。大力实施义务植树和赠苗行动,2023年全县义务植树达77.85万株,参与人数超20万人次。四是林业碳汇赋能。成功创建括苍山林场碳汇先行基地,全面完成“浙林碳汇”项目开发,充分发挥森林“碳库”的重要作用。同时开展“万人百场”林业碳汇科普培训会2场,推进全县林业碳汇发展。
(二)聚焦“产业优”,着力增强林业发展实力。
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助力共同富裕。将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作为我县林业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截至目前,新造油茶林2966亩,低产林改造3519亩,全县油茶面积增至8.9万亩,油茶籽产量3886吨,我县油料生产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建设高效竹林基地1400亩,壶镇金竹、新建洋山两个竹材分解点初步建设完成,等待下一步验收。验收完成2023年度“千村万元”工程6个,发展林下道地中药材1800亩,形成“杉木+黄精”“毛竹+黄精”等林药、林下种养殖模式,有效促进林农增收致富。二是聚焦林技推广,加快成果转换。依托亚林所专家团队技术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为广大油茶种植户和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工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并通过技术培训会、“林间课堂”的形式,开展油茶、黄精等相关培训2次,培训120余人,同时对有意向、有条件的农户上门进行重点指导服务,在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三是聚焦森林康养,弘扬生态文化。今年新建林区道路27.6公里,验收完成2022年省林区道路(改建)项目19.7公里,将我县生态资源连点成线,串联成珠,促进农民在家就业创业,助力百姓增收、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同时,组织12家企业参加第十六届森博会。涵盖森林食品、林下药材、木本油料产品等类目,其中3个产品获金奖,6个产品获优质奖,让深藏在林区的资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赛道。
(三)坚决“守红线”,筑牢夯实生态保护防线。一是规范管理,从严落实责任制。成立缙云县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森林资源“红线”管理;完成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有序推进湿地公园建设;保质保量完成省、市县重点项目的林地审批工作,扎实推进名木古树保护工作,加大林政案件侦查力度,坚决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查处涉林案件129起;加大对涉林信访案件及山林纠纷调处力度,处理信访件61起。二是突出重点,严控松材线虫病。全面完成年度松材线虫病除治任务,共完成除治面积56.95万亩,清理枯死松木11.38万株,处理疫木3.57万吨。同时采取注干预防、药物喷杀、除治性林相改造等多种防治手段,多措并举、综合防治,全力压缩疫情面积。2023年全县共完成注干预防2.75万株,注药7.13万瓶;完成健康森林建设面积6.32万亩。三是群策群防,严防森林火灾。各乡镇街道与村、村与户签订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强巡查,排查隐患。组织266名专职护林员全线上岗护林巡查、指导乡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开展护林巡查工作,及时排查各类森林火灾隐患。在全县、全系统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通过送电影下乡、发送森林防火短信、悬挂和张贴宣传标语、播放森林防火宣传片和公益广告、发放森林防火宣传资料等。全县全年未发生重大火灾。
(四)着眼“谋创新”,推动探索改革发展路径。一是融资机制有突破。不断规范、完善缙云“林贷通”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积极开展林地流转,全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2023年完成林地经营权流转面积8659亩,林地流转活产权促增收638.09万元;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8家;公益林森林火灾保险实现全覆盖。 二是审批服务有突破。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经过反复梳理,不断减少、简化涉林审批服务事项,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点,全面实行网上咨询、网上受理、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有效措施,方便农民办事,全年共办理服务审批事项616件。扎实做好林业数据共享工作,推进“掌上办事”和“掌上办公”,实现一个平台办事、一套数据共享、一体化安全保障的目标。不断优化提升森林资源“一张图”,整合湿地、公益林、自然保护地等资源管理数据,强化资源监测管理和考核评价,实现监督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三是“两山”转化思路有突破。去年6月份,缙云林业部门勇于“跳出林业干林业”,着手谋划“大洋生态价值实现示范项目”,总投资25.24亿,该项目是典型的共富项目,也是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实践。今年5月和8月,大洋生态价值实现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的核准。目前首批2.5亿元专项债已下发至林业局账户;大洋镇至西溪坑村森林防火巡护道工程子项目,长17.2公里,计划投资2.65亿元。10月,道路初步设计、规划选址与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已经通过专家评审;11月27日,道路初步设计获发改批复,目前进入施工招标阶段。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聚焦“稳增长”有序推进绿化造林。一是稳步实现森林提质扩面。重点开展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美丽林相建设、省“森林城镇”“生态文化基地”“一村万树”示范村等森林系列创建工作。2024年,计划完成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抚育任务11.4万亩,扎实推进森林系列创建,计划建设省级森林城镇1个,一村万树“示范村”4个。二是统筹推进碳汇提升。持续开展碳汇先行基地建设、松材线虫病防治等森林增汇工程,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指导两国有林场开展好现有碳汇交易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碳汇交易体系,进一步实现碳汇可度量、可交易、可变现。三是谋划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利用国家的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以林权抵押、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建设国家储备林,达到提升森林质量、有效提升森林经营水平,增加森林资源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目的。
(二)聚焦“强保护”严格落实依法治林。一是“资源管护”落细落实。以林长制为抓手,建设完备的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实行森林资源“红线”管理。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一张图”,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强化和规范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全面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扎实推进名木古树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公益林管理,精准发放补偿资金。二是“两防工作”总体平衡。积极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根据秋季普查结果,今年松材线虫发生面积44.2万亩,计划于2024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域清理,并开展“回头看”整改、防治质量验收及“即现即清”清理。力争实现2024年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比2023年下降15%以上,病枯死松树下降20%以上;全县范围内实现前路乡、石笕乡等乡镇基本无疫情。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工作。压实属地主体责任,落实行业监管责任,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坚决打赢当前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火主动仗、攻坚战,实现“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无人员伤亡”的“三无”目标。三是“治林力度”持续提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涉林项目非法挖矿取石加大打击力度,有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加强与综合执法部门工作对接,确保林业森林督查及其它类型处罚案件结案率。
(三)聚焦“惠民生”做强林业生态产业。一是壮大特色林业产业。2024年全县计划新造油茶林2897亩,低产林改造4074亩,选择部分乡镇开展缙云县地方特色油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计划油茶投保面积3000亩,笋竹两用林1500亩,着力构建高质量林业产业体系。计划打造6个“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示范村,建成示范基地1800亩,以“亩产万元”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群众绿色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做好技术指导培训。以“四联”制度为契机,常态化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地“一亩山万元钱”基地开展技术指导、集中培训、现场宣教、基地示范,采取教室授课、观摩交流、线上线下融合等多种方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以“三服务”活动为载体,在做好日常技术咨询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技术服务工作。三是做优森林康养产业。把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作为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培育打造一批森林人家,升级建设一批森林氧吧。启动八叠岭古道修复项目,串联山水、村落、产业、文化等特色资源。
(四)聚焦“求创新”释放改革发展活力。继续探索“林地三权分置”,全面推进林地经营权流转扩面工作,计划新增林地流转面积8千亩以上。激活发展动力,按市场机制引进工商资本,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取股份式、合作式、托管式等运作模式,与当地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形成浓厚的全民建设林业氛围。大洋生态价值实现示范项目,2024年计划投资3.5个亿,开展巡护道、森林消防通道、森林步道施工,以及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森林生态康养避暑示范基地、自然教育基地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