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属各科站(中心):
现将《缙云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缙云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4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缙云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缙云县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扣县委“四城一体、两园驱动、三乡迸进”总体格局,大力实施县域承载能力提升与深化“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农业总产值20.11亿元、增幅4.7%、全市第六,农业增加值13.17亿元、增幅4.6%、全市第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62元、增幅8.5%、全市第三;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9元、增幅14%、全市第四;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28亿元(全市第一)、增速15.02%,年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实现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六连优”,荣获全省首批“神农鼎”;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市首个;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全省山区海岛县首个。
(一)围绕稳产保供,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坚决扛起稳产保供的责任担当,做好耕地保护、农业“双强”等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县入选省种植业、畜牧业重点县。大央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凯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连续三年入选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
1.扎实推进粮油生产。一是粮油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33万亩,总产量4.92万吨,完成油菜播种面积1.14万亩。全县50亩以上规模种粮主体户数65户、增加15户,种植总面积18858亩、增加7233亩。加大粮食主导品种推广力度,主推“甬优1540”、“嘉丰优2号”、“旱优73”等优质品种,提高品质和单产。开展单季稻、马铃薯省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4个,建设规模3300亩。二是粮油政策落实到位。推进粮食扶持政策的制定、宣传与落实工作,出台《缙云县2023年粮油产销意见》,编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明白卡”,共发放耕地地力补贴、规模种粮补贴、粮食生产贷款贴息、“908”小麦种植大户等补贴资金2032.18万元。全面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推广浙农险服务直通车应用。
2.全面优化产品供给。一是畜牧产业。立足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实生猪稳产保供,大力发展缙云麻鸭、湖羊、中蜂等特色优势产业。畜牧业年产值4.74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43%,能繁母猪存栏达0.61万头,生猪自给率达77%。推广“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模式,完成湖羊集聚区省级项目建设。成功举办首届湖羊节。缙云县“共富湖羊”全产业链项目成功入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项目。二是果蔬产业。蔬菜种植总面积13.4万亩,年产量29.6万吨,产值达到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5℅、9.4℅,认定保障型蔬菜基地2219亩。水果种植面积88500亩,总产量104860吨,总产值达57230万元,增幅分别为11.4%和9%。中蟠11号获2023年“蒙阴杯”全国优质桃鉴评大赛金奖,中蟠7号获2023年“六安杯”全国早熟桃展评大赛中获优秀奖。三是特色产业。中药材种植面积30690亩,同比增加1503亩,总产量3459.97吨,产值17160.6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3%、12.5%。推广元胡(贝母)-水稻(西瓜)、米仁-荷兰豆等粮药轮作生产模式6110亩。食用菌栽培量约2230万袋,鲜菇总产量12500吨,产值1.08亿元。花卉种植面积1130亩,产值达6200万元。我县“缙云姜味鸭”获浙江省第五届十大药膳。四是渔业产业。全县水产养殖面积948公顷,渔业总产量5125吨、总产值810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8%、7.2%。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完成21个规模养殖场和10个小型养殖场防汛检查,发现隐患4处,均完成整改。开展渔业全域水质监测、养殖尾水监测和渔业统计培训,做好水产技术服务,实现规模化养殖场、蛙类养殖场产品可追溯率达100%,全年增殖放流光唇鱼、黄尾密鲴等鱼苗514万尾。
3.稳步推进耕地保护。一是推进“非粮化”整治工作。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情况“回头看”,对存在问题的34个粮食生产功能区进行局部调整优化,累计认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54个,面积8.08万亩。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情况摸底调查,排摸出储备区潜在区6个,面积1222.59亩,编制储备区方案;完成2023年度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323.52亩划设和上图入库工作。完成2023年度“非粮化”整治优化示范项目453.05亩、抛荒整治示范项目185.28亩。核查2978个图斑,面积14434.09亩,需要复耕复种面积838.2亩。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创新实施土地流转“确人确权不确地”机制,累计建设农业标准地4300亩,流转土地8.0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48.1%。完成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个4140亩、高标准农田(含粮食功能区)维修管护提升项目3个2650亩;排查全县2019年以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14个,完成整改项目10个。2023年新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2000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47亩,高标准农田(粮功区)改造提升项目2个2244亩,其中缙云县新建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绿色农田)建设项目面积1744亩,总投资1512万元;缙云县前路乡高标准农田(粮功区)改造提升项目面积500亩,总投资150万元。三是推进补充耕地后续种植和地力培肥工作。2023年列入补充耕地后续种植项目125个8299.2亩,补充耕地项目培肥施用商品有机肥9290.95吨,农家肥109吨,补助金额560.727万元。推进化肥定额制改革巩固整改成果,发布《缙云县主要农作物肥料主推配方》、《缙云县 2023 年主要农作物配方肥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测土配方施肥采样244个。完成主要农作物配方肥推广4516余吨,建立化肥定额制示范方2个703亩。
4.统筹抓好农业“双强”。一是科技强农。制定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项目”方案,确定2023年主导品种187个、主推技术72项,重点扶持我县茶叶、果蔬、粮油、畜牧等主导产业,创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2个。成功举办2023年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现场会、全市果园自动化喷药技术现场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完成市团队项目1个,推进县产业技术团队项目2个,申报省产业技术团队项目5个。建立桃、猕猴桃、柑桔、太秋甜柿高品质绿色示范基地4个。开展省级数字乡村试点评估工作,推进缙云县农业农村全要素地图和特色名品产业提升数字化平台信息更新,完成平台等保二级测评工作。1家数字农场入选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数字化规模种植基地4家,培育“乡村数字生活馆”1个,新增“浙农码”用码量350万次。二是机械强农。入库省级农业“双强”项目2个,申报2024年省级农业“双强”项目3个。发放农机购置补贴221.94万元,带动农户投入资金789.61万元。成为全省机插作业补贴试验点,制定《缙云县2023年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4台插秧机安装北斗智能检测终端,完成机插作业面积7200多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74%。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机操作培训1期,培训农机操作手50余人次。高质量承办全市农业“双强”现场观摩活动暨工作推进会,东方镇在会上作典型发言。缙云县兆通农机服务有限公司获评浙江省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缙云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获评浙江省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
(二)围绕绿色发展,生态体系不断健全。坚持绿色引领,推进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修复,加强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和农业行政执法,推广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县入选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凭券购肥、补助垫付的“缙云模式”获评省化肥减量增效典型模式,我局获评丽水市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1.加强农业资源管理。一是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监管。开展常态化监管,确保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缙云茭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完成验收,2023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7个(5家主体),完成续展产品4个(主体3家),全县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认证主体38个,产品数量44个,认证面积30620.5亩。二是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引进粮食新优品种4个、芥菜品种6个、水果品种3个,开展水稻新品种引进、芥菜新品种引进与芥菜栽培、毛芋品种对比、茭白田养螺等试验示范。加强缙云麻鸭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编制《缙云麻鸭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振兴计划(2024-2026年)》,完成缙云麻鸭省遗传资源性能测定,落实缙云麻鸭保种补助资金20万元。保障粮农生产用种安全,全年储备救灾种子20700公斤。三是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废弃农药包装物、废旧农膜处置回收,全年废弃农药包装物产生量30.6吨,已回收37.94吨、回收率123.99%、处置率100%;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利用)量为189.8吨,回收处理(利用)率达93.25%。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全县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3%以上。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重点抓好农作物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编制《缙云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87%。
2.加强农业病害统防统治。一是开展农作物病害监测防控。重点对水稻、蔬菜、茶果等10余种主要作物20余种病、虫、草、鼠开展监测防控,印发《缙云县2023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实施方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年应用面积15万亩,实施水稻统防统治面积2.6亩,在新建镇建成统防统治整建制示范镇1个。二是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工作。建立省级绿色防控(化学农药定额制)示范片2个,灵芝化学农药零投入示范点1处。安装茭白杀虫灯2000盏,推广田埂留草、种植显花植物、香根草等5千米,推广二化螟诱捕器4000套、茭白专用肥1000吨。开展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工作,在东渡镇兆岸村建设1500多米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总投资55万元。三是巩固“肥药双控”改革成果。推进“5S”农资店创建,完成49家“5S”农资示范样板店创建,发放奖补资金26.5万元。制定缙云县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农药减量、肥药两制相关培训班3期,培训人数520人。实施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和规模主体参训率全覆盖,农资店负责人参训率100%。深化兽药饲药“两化”行动,建成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达标场15个,其中示范场1个;饲料环保化达标场5个,其中示范场1个。
3.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一是实施土壤健康保护行动。全面推进缙云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编制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酸化耕地治理,有序发放和实施土壤施用调理剂,已拨付资金1000.1383万元,中央资金拨付率100%。持续开展2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个“三区四情”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55个耕地质量变更调查监测点、14个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监测点的监测和评价工作,培育土壤健康示范基地1个。二是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异位发酵床、茭白秸秆饲料化、茭鸭共育等生态种养技术。在壶镇镇、前路乡、东方镇、大洋镇等茭白主产区推广茭鸭共生模式1万余亩,依托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在前路乡开展缙云县茭白与麻鸭共生模式示范推广项目,建立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核心示范点1个。缙云县小岩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省稻渔综合种养省级重点基地建设名单。三是开展动植物防疫检疫。深入推进重大植物疫情监测与防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调运检疫、市场监管、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等工作。积极开展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落实红火蚁等病虫害宣传,有效控制加拿大一枝黄花600多亩,出动1203人次。深入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政策改革,制订《制定缙云县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集中免疫行动,集中无害化处理病死猪(羊)24711头、病害动物产品72.4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拨付补助资金114.4万元。在全市第16届动物防检疫职业技能竞赛中,缙云取得团体一等奖、组织奖,获得单项目个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在全省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等竞赛中,获得单项目个人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优胜奖2名,省农业技术能手称号2人。
4.狠抓农业农村安全生产。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草莓、蔬菜、茶叶、畜禽、水产(蛙类)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完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85批次,合格率100%;完成农产品定量检测324批次,合格率100%,定性检测3340批次,合格率99.55%。持续推广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规模追溯主体上图入库275家,完成率100%,农资店入库79家,覆盖率100%。开展“健康缙云”“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宣传、培训活动6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00余份,受教育群众3000余人,办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3件。高质量完成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国庆节等重要活动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缙云五羊湾茭白专业合作社、缙云汇农茭白专业合作社成为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供应基地。二是抓好农村生产安全。开展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组织召开有限空间作业、农家乐民宿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畜牧业等安全生产培训会,今年以来相关行业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开展农村沼气设施“三个一批”专项整治行动,发放农村沼气管理使用手册200多份,发送沼气安全生产和管理使用信息300余条。开展拖拉机整治工作,共排摸达到报废期限拖拉机103台,完成整治60台,开展农机安全相关培训4场190余人次,农机安全专项整治1次。开展农田基础设施汛前排查,共检查520人次705处,发现隐患12处并全部整改。
5.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开展“绿剑”“护航亚运”集中执法行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完善“渔政天眼”智能监控系统,并全力做好禁渔期工作。2023年,执法队共出动执法人员982余人次,发现违法行为90起,立案90起,结案90起,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24份,收缴罚没款12.71万元,没收伪劣农资3.5公斤,处置各类违法捕捞工具500余副,挽回损失16.8万元,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00余份。积极查办检察院移交的违规收购、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案件,共处罚10人,罚款4.7万元。广泛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经营、利用等场所的检查,未发生破坏水生野生动物案件。
(三)围绕全链畅通,乡村产业兴旺发展。我县《探索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新机制试点,打造农业产业链富农山区县样板》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批试点名单;《如何让烧饼“谋生技”变成富民增收“大产业”》文章获李岩益副省长肯定批示;五彩农业富民做法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忻批示肯定;东方镇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缙云县打造乡愁富民产业“三大体系”拓宽山区农民共富创业空间》入选丽水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名单;《缙云县以“茭鸭共生”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显成效》分别获吴舜泽市长、李汉勤副市长批示肯定。
1.五彩农业规模稳增。推进五彩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缙云打造烧饼产业走出乡愁特色富民路显成效》入选《丽水政务信息(专报)》,缙云烧饼获中国新闻社专题报道,央视频乡村振兴中国行栏目专题播出缙云茭白。“五彩农业”实现总产值86.09亿元,同比增长13.28%。缙云烧饼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5.2%;缙云爽面产值2.86亿元,同比增长10%;缙云茭白种植面积稳定在6.6万亩,产量达13万吨,一产产值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6%、6.38%,全产业链产值达19亿元;缙云麻鸭全产业链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5.5%;缙云菜干产值达1.026亿元,同比增长16%;黄茶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9.1%;缙云杨梅种植面积2.95万亩,产量1.46万吨,一产产值1.76亿元,同比增长9.74%,全产业链产值4.2亿元。
2.品牌影响不断提升。一是举办节庆扩影响。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烧饼文化节,缙云烧饼获评“最佳风味特色金奖”、缙云榴莲烧饼获评“最佳技艺创新金奖”,活动获央视新闻、新华网、浙江卫视、“两微一抖”、今日头条等各级媒体点赞,“北有淄博烧烤,南有缙云烧饼”登上网络热搜。举办黄茶文化节、杨梅节、黄花梨节、高山茭白节等各类活动,缙云黄茶、杨梅、茭白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二是重大赛事展会扩影响。缙云烧饼成为浙江“百县千碗”唯一入选杭州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的特色小吃,缙云烧饼协会荣获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优质服务支持单位。缙云黄茶连获五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组织参加丽水“两山”实践成果上海推介周活动、浙江省第二届乡村美食大会、“丽水山耕 共富未来”杭州市民中心美食节等,缙云茭白、缙云黄茶入选“丽水山耕”十大标志产品,缙云烧饼获评“百县千碗十佳饼类”之冠、“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浙江省第二届乡村美食大会金奖产品”。三是示范评选扩影响。缙云烧饼、缙云爽面获评全国首届乡村振兴品牌节十大“特产富农”典型案例;《缙云县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 打通缙云烧饼乡愁富民产业链》入选2023年度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名单;全国两会期间,缙云烧饼作为全市“土特产”典型获全国人大代表、丽水市委书记吴舜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重点推荐。缙云烧饼品牌获浙江省首届劳务品牌创业大赛二等奖,缙云烧饼、缙云茭白、缙云麻鸭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缙云烧饼、红薯干入选“味美浙江”城市地标美食榜单,山川绿野笋干入选省第二批“263共富农产品”名单。“缙云麻鸭”荣登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畜牧)品牌声誉第11位(全省第1)。缙云黄茶获评丽水山耕“拳头产品”。缙云一均烧饼工坊入选第二批丽水市级非遗工坊。缙云麻鸭“共富工坊”获评省首批百家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典型案例。
3.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是聚力构建“两园两区两中心”高能级发展平台。现代数字农业产业园一期已完成建设,发布入园管理办法,部分企业进场装修;智慧农博城冷链物流园完成地下室主体建设,完成年度投资1.2亿元;茭鸭共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正式获批并开工建设;小仙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入选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创客创业创新中心竣工;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成投用。二是多个产业平台协同推进。缙云菜干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完成验收并开展招商工作;缙云县仙都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缙云烧饼总部)通过验收,并完成招商工作,烧饼文化展厅方案设计中;大央泱标准化猪场项目(二期)已进入多层楼房猪舍主体工程建设阶段;“3030”新农人——黄龙400亩生态农业特色庄园项目(三期)已完成建设任务;完成2020-2022年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共15个,完成总投资16304.5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200万元;建设缙云县香榧建设加工、研发及展示中心,树立缙云香榧品牌,新建香榧干果加工流水线3条。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编制发布涉农政策“明白纸”,全年精准谋划对外招商项目11个;新招引项目2个,在建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23346万元。
4.产业发展持续规范。一是推进品牌授权规范化。授权签订缙云烧饼品牌统一标志使用许可合同60份,累计1109份,经授权且开张营业的缙云烧饼示范店46家,累计768家。举办缙云菜干LOGO有奖征集大赛,推进缙云菜干产业品牌化发展。二是推进产业生产标准化。以工业化思维推进缙云菜干标准化生产,优化升级扶持政策,形成《缙云菜干产业扶持政策建议》讨论稿,新增芥菜种植面积2000亩。推进黄茶标准化生产,完成制订《缙云黄茶(绿茶)》T/CTSS 62-2023、《缙云黄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T/CTSS 63-2023团体标准并由中国茶叶学会发布。开展缙云茭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创建。组织开展2023年全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工作,完成主体评价10家。
5.三产融合亮点纷呈。一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诗意田园 近在仙都”休闲游线路入选“浙里田园”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全市唯一),仙都景区被评选为丽水十大“山地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缙云民宿、绿道获央视新闻宣传报道。举办各类农事节庆活动13场,“双溪口乡鲜果采摘节”获得2022年度全市精品二十四节气节庆评选活动铜奖。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45.4万人,总收入7.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3.9%。二是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产业。新创建“丽水山居”精品民宿示范项目11个,新评定“缙云乡墅”精品民宿6家、普通民宿9家。近云丽舍、邸湖悦舍、木沐民宿客栈入围“中国民宿品牌百强榜”名单,近云丽舍入选“丽水山居”十大经典民宿。目前,我县共有农家乐民宿443家,其中“丽水山居”精品民宿示范项目51个,农家乐综合体6个;“缙云乡墅”精品民宿75家、普通民宿69家。全县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504.7万人次,营业总收入7.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0.01%。三是加强“三农”文化开发利用。积极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缙云县胡源乡“红绿融合”茶综合体项目入选丽水市“红绿金”融合发展项目。溶江乡洪坑桥村入选2023年“百村争鸣”十大系列文化艺术村。在“农遗良品”品牌盛典暨第十七届吴江震泽旅游文化节上,我县“江南农耕·好溪绿廊”成功入选十佳旅游线路,浙江欣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选“农遗良品”十佳传承团队。茭白-麻鸭共生系统、黄花菜栽培与加工系统、芥菜种植系统入选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名录。缙云茭鸭共生系统、缙云茭白、缙云麻鸭、缙云菜干文化系统青亭圆入选丽水市“农遗良品”优秀品牌。
(四)围绕乡村和美,乡村活力不断迸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运营经验路径,推动农村面貌持续改善,美丽经济不断转化,农村改革纵深推进,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县入选浙江省2023年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城乡融合发展方向)试点名单,三季度获5星佳绩(全市唯一);获评2023年度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联丰村党总支书记楼干强乡村振兴与千万工程工作经验登上第十七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千万工程”做法获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点赞。
1.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一是推进洁美乡村建设。出台《2023年缙云县洁美乡村(六边)检查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各乡镇(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直接与保洁经费挂钩,共组织开展洁美乡村联合督查考核4次。全面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行动,全年累计清理乱堆乱放6783处、清理河塘水渠853处、清理田园废弃物638.7吨、清理田园废弃棚架359处、清理田园废弃管理用房97处,评选人居环境最美村16个、最脏村4个。二是深化垃圾革命。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监管平台建设,完成前路乡前路村、水口村、姓叶村、大集村等4个村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完善农村源头分类收集、运输等工作流程的规范化运行。全年累计清废弃垃圾9919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体系综合提升覆盖的自然村比例达到5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64%以上,农村易腐垃圾收集清运量占比达到24%,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4%以上。新增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0个、精品村2个、示范乡镇1个。获评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三是深化厕所革命。全面落实农村公厕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公厕保洁员培训,实行农村公厕规范化管理,推进农村公厕全域保洁工作。2023年度,新建农村标准化公厕1个,新培育省级农村星级公厕15个,其中省级示范性农村公厕2个。
2.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开展和美乡村创建,完成51个和美乡村达标村、2个和美乡村示范乡镇(壶镇镇、舒洪镇),4个省级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岩下村、双溪口村、古塘下村、雅村村)的创建。完成花园乡村创建30个,其中9个村被评为市级精品花园乡村。“云上南乡”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入选省第四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联丰村、仁岸村、河阳村、笕川村、鼎湖村被列入“江南秘境”——丽水最值得一游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乡村大源镇亮相国际平台。舒洪镇创成丽水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石笕乡三坑村共享稻田项目创成丽水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二是推进未来乡村创建。截至目前,仁岸村、联丰村、陇东村、鼎湖村、笕川村已完成未来乡村建设,并通过省级评定。河阳村、前路村、小仙都村、周村村、洋山村、三溪村创建中。三是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完成第九批1个重点村(鱼川村)和4个一般村项目建设,完成第十批1个重点村(韩畈村)和9个一般村项目总体形象进度80%,完成第十一批1个重点村(胡村村)规划和18个一般村实施方案编制并组织开工建设。开展第十二批(2024年度)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申报工作。前路村获全省第八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考核优秀。四是推进整村运营行动。开展乡村运营试点建设,探索推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乡村运营路径,成立乡村运营试点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首批4个试点村创建顺利启动。
3.纵深推进农村改革。一是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组织召开新政策解读培训会,推动“浙建事”系统应用,完成宅基地审批1264宗,使用新增建设用地100亩。在全市率先建立村级宅基地协管员制度,设立下属事业单位“缙云县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心”,成为全市第二个成立宅基地管理科室的县市区。对全县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进行摸底调查,全年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1335宗2563.4万元。完成七里乡黄村畈村宅基地(农房)信息调查试点,持续推进新建镇洋山村、东方镇横塘岸村、溶江乡新西坑村盘活利用改革试点。二是探索“农创客中心+”改革。着力破解“土地散、空间小”发展困境,探索山区县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路径,打造“农创客中心+”发展模式。创新探索“确人确权不确地”模式,引导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统一经营,集中流转150亩土地打造农业标准地,建成丽水市首个农创客产业园,打造农创客创业中心、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推动农业标准地、农业“双强”与农创客三项重点工作贯通融合,形成了具有浙江底蕴、丽水本色、缙云特质的“农创客中心+”发展模式。三是推进农合联三位一体改革。整合全县农合联体系,成立4个区域农合联并完成注册登记。缙云县茭白产业农合联入选第一批五星级产业农合联名单。推动“供富大篷车”提质扩面三年行动,打通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山区偏远区域群众买难、卖难、服务难问题。
4.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一是提升农村善治水平。累计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省级善治示范村66个,省级善治村39个;建成省级首批清廉村居标杆村1个,市级清廉村居引领村6个,规范村171个。加强调解仲裁,2023年累计调处土地承包类纠纷27起,其中仲裁委员会2023年受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1起,已完成仲裁。深入开展农村指导员工作,加强指导员履职管理,开展业务素质提升培训,获评全省优秀指导员7名,全省优秀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1个(新建镇党委政府)。《缙云两村支书走上清华大学讲台》获《丽水日报》刊登。二是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开展缙云县村经济合作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印发《关于强化农村集体合同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开展监督检查86次,发现村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不到位、财务支出不规范等问题94个,已全部完成整改。配合完成丽水市共同富裕涉农相关政策和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三是保障农民权益。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公布2023年度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以资代劳的工价标准,及时纠正向农民、村级组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等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全县普通农户基数107098户,参保105342户,参保面达98%。推出“助企惠农保”,全市首个将参保年龄从65周岁扩至73周岁,有效解决农业企业用工保障问题。积极开展信访处置,对记录在案的22件信访件,根据属地原则,分解到乡镇街道督促化解,已化解11件,其中2件为我县“十大领域重点问题重复信访事项”。
(五)围绕共同富裕,强村富民扎实推进。打好扩中、提低、强村组合拳,建立健全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和“农民收入”专班推进机制,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我县在农业农村部“在乡村发展建设中防范和化解村级债务”视频交流研讨活动上作交流发言(全省唯一);“政策+产业+改革”富民增收经验做法亮相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全市唯一);我县2022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绩效考评优秀;我县获2023年度结对帮扶“双向赛马”考评优秀;我局获评全省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成绩突出集体,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科科长郑阿萍获评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卢慧苏获评浙江省集体经济巩固提升成绩突出个人。缙云烧饼全产业链做法入选新型帮共体助力山区海岛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推动农民增收。一是政策惠农促增收。构建“1+2+N”惠农政策体系(2.0版乡愁产业政策+现代数字农业园、农创客中心“两个入园政策”+各类实用人才培育政策),拨付各类扶持资金3.5亿元。推广“农担贷”“惠农e贷”等特色业务,贷款余额11.559亿元。二是提升素质促增收。高质量承办全省乡村人才振兴暨农创客赋能乡村工作座谈会。完成农民培训1.8万余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400人次、高素质农民100人次,完成农民中职教育提升59人。新增农创客241名,市级引领性农创客4名,优秀农创客虞挥、朱明子夫妇荣获2023年浙江省农创客“金雁奖”,陈诗洁获提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33名,推荐1人参评大国农匠,新增省级乡村工匠名师2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1个;新增丽水高级“农三师”2人、中级“农三师”10人。新增高级烧饼师傅90人,累计高级烧饼师傅482人、中级烧饼师傅769人。“缙云烧饼大师”赵一均获评省“最美个体劳动者”,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接见。三是主体培育促增收。浙江欣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获批我县农业领域首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县级9家、市级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家庭农场105个,新评定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6个、市级示范性社会化服务组织2个、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4个、县星级合作社2个。四是大搬快聚促增收。完成“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搬迁4929人、创历年新高,组织选房26批次,预售安置584户1976人。引导支持搬迁农户通过来料加工、农旅产业、服务业等就业创业,推动“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2.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一是强化项目带农。完成我县2022年度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验收,推动25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530余个,带动示范区内1万余人增收,光伏小康、富阳飞地、现代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年收益265万元均用于低收入农户。大力开展村级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涉及17个乡镇(街道)共34个项目、项目资金1920.4万元。鼓励低收入农户因户制宜发展农业产业,落实“菜单式”产业发展项目扶持资金493万元,惠及低收入农户2564户。二是强化兜底扶农。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制度,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10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1684元。持续落实基础养老金、残疾人两项补贴、教育助困、医保助困等保障政策。开展低收入农户“雨露计划”助学帮促,落实助学补助资金123万元,惠及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410人。推进公益性“爱心岗位”项目实施,开设公益性“爱心岗位”553个,惠及农户510人次108余万元。三是强化暖心帮扶。常态化开展省、市级结对帮扶活动和“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工作,累计落实日常走访、业务代办等帮促措施10万人次。深化数字帮促低收入农户,在线植入种养殖技术、营销培训等五大类课程,汇总培训课程87个;小额信贷农户授信全覆盖,累计在线放款830.8万元、帮促农户196户;搭建“社会帮促”模块,开发上线“爱心捐赠”和“我有微心愿”场景,收集“微心愿”238个。省级结对26县帮扶工作典型案例“小张书记”获人民日报报道。
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制定实施缙云县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行动计划,组建专班统筹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15.02%;经营性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19.57%;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106个,占比41.9%。不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方法、新路径,推进强村公司迭代升级,18个乡镇(街道)强村公司产值1.62亿元、利润8594.71万元,4家强村公司综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市镇街组前十、3家强村公司综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市乡组前十。整合1415.62万元专项资金建设缙云县大洋度假酒店改造工程项目,扶持30个行政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源馒头”在首届强村公司和共富工坊展销活动中荣获“丽水市民最喜爱的十佳好产品”。我县荣获市消薄工作考核优秀等次,实现全市消薄工作考核“六连优”,在丽水市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工作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六)围绕优质高效,政务能力显著提升。以“实干、争先、同心”为导向,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团结”的干部品格,提升机关建设法制水平,优化为民服务作风,数字赋能政务服务效率,打造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三农”干部队伍。
1.强化统筹机制。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围绕“四城一体、两园驱动、三乡迸进”总体格局,制定实施“三乡迸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打造活力东乡美好缙云先行区、农文旅南乡美丽经济优势区和乐业西乡三产融合示范区。成功举办三乡迸进·共同富裕南乡、东乡、西乡实干争先大比拼现场会,我县实干争先片区“抱团”发展促共富做法获浙江电视台报道。成功承办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制定发布县委一号文件。统筹制定实施缙云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县委农办围绕建立健全“三农”工作落实机制在全省党委农办秘书处(科)长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全市唯一。
2.完善法制建设。落实局主要领导认真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局党组专题研究农业农村法治工作2次。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2023年度重大执法决定1起,法制审核制度执行率达100%。全面加强合法性审查工作,共审核重大决策目录1个、合同18个、规范性文件11个,法制审核制度执行率达100%。积极运用涉公合同一体化应用系统,实现重大行政合同录入率100%,重大行政决策均在缙云法务码报备。扎实开展普法宣传,组织宪法、民法典及新农安法等各类涉农法律法规集体学法6次,参加全省法制科长培训会1次,全市宅基地研讨培训会1次,宅基地案件旁听1次。全局现有行政执法证85本,行政执法人员年度学法不少于60学时,行政执法人员持证率达100%、主要负责人持证率100%。强化网络安全,出台《缙云县农业农村局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3.强化工作作风。局领导班子多次带队前往各乡镇(街道)调研农业农村领域年度重点工作,找短板、亮特色、谋发展,促进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农业农村干部深入一线广泛开展答疑解惑、技术指导等工作,保障春耕备耕、春茶采摘、水果栽培等工作顺利开展。积极推进农业“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县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栏目主动公开245条、办理依申请公开21件、答复网络问政直通车6件,不断提升群众办事跑零次率、即办率、网上受理率。全县累计建设253个村级益农信息社,覆盖全部行政村。通过12316语音咨询2.03万人次、农民信箱发送短信2151万条,便民服务金额累计1147万元。开展技术指导“上门”服务活动,走访企业13家,现场解决信息技术问题7个。
4.优化干部队伍。干部队伍老龄化问题有效扭转,30岁以下年轻干部比例从2020年的5%提升至现在的18%,50岁以上干部比例从2020年的56.5%降低至现在的45%。推荐可制度性交流优秀年轻干部1人,“双招双引”储备干部1人;公开招聘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1名、事业单位人员2名,公开选调事业单位人员1名;积极响应“浙藏结对”政策,招录藏族应届毕业生1名。梯队培养一批年轻干部,30岁以下中层干部从0人突破至4人,提拔正股8名、副股8名。全年共安排102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知识更新脱产业务培训,时长均不少于5天。办理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等级晋升2人,试用期转正6人。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发展方面,“三农”工作基础与乡愁富民产业知名度影响力不相匹配。一是烧饼、黄茶、茭白等产业名声在外,但拿得出手的农业农村示范点位不多。二是产业发展“低小散弱”问题仍较突出。标准化程度偏低,规模小,如缙云黄茶、缙云杨梅等品质优异,但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分布散,土地流转率较低,农业机械化受限;品牌较弱,各产业品牌杂而不响,“有缙道”公用品牌未集聚合力;主体弱,农业龙头企业等级低、数量少,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未破零、省级仅3家。
(二)乡村建设方面,美丽乡村工作重心与新时代深化“千万工程”新形势不相匹配。多数村仍停留在乡村建设阶段,“重建设、轻运营”“重塑形、轻铸魂”问题仍较普遍。一是文化艺术赋能、生态价值转化不够,乡村业态尤其是可持续发展项目不足,乡村人气不够旺。二是乡村运营试点的市场驱动、利益联结、项目审批等机制尚未理顺,乡村业态、富民增收成效还未显现,有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乡村振兴。
(三)强村富民方面,当前收入水平与缩小三大差距目标不相匹配。收入水平连续高速增长,但与杭嘉湖等发达地区差距仍然较大,如农民收入水平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77%,与杭嘉湖地区差距达1.5倍。一是农民创收能力不强,技术含量低,收入水平偏低。二是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困难,兜底保障群体占比大。三是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单一,经营性项目不多,运营人才不足。
(四)干部队伍方面,干部素质与三农工作要求不相匹配。一是把握形势能力不强,以变应变能力不足,特别是机构改革以来,农业局从原技术部门转变为兼顾经济、技术与统筹,不少干部未能跟上部门职能转型。二是系统观念、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尤其在面对综合性工作、改革性工作时,主动意识、团结协作意识不强,局限于“一亩三分地”,攻坚破难办法思路局限性较大。
三、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县农业农村发展的“稳底线,强基础,质跃升”之年。县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各级“三农”工作部署,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着力建设“技能型+综合型”高素质三农干部队伍。抓住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一个总载体”,围绕“从守底线向稳底线转变”、“从打基础向强基础转变”、“从突亮点向质跃升转变”“三个转变”,秉持“要发展先流转、先流转先发展”、“产业兴旺到哪里,美丽乡村就建设到哪里”、“集中力量办大事”、“农业要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一切围绕产业项目、一切为了强村富民”“五个理念”,推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强村富民“三个跃升”,突出农业安全等“十个聚焦”,加快在提高质量、增强效益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打造全国东部地区乡村振兴先行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山区县乡村振兴引领区,为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美好缙云作出更多“三农贡献”。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增幅达3%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8.5%;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3%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增幅11%以上,经营性收入增幅12%以上。
三个跃升:
(一)聚焦工业化改造,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跃升。加快产业集聚,推动规模效应。一是强化资源统筹。树立全县一盘棋理念,将全县乡村振兴领域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将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资源、政策进行整合。统筹农田、产业等农业资源,要继续推进土地流转“确人确权不确地”机制,规范农业标准地改革方案。二是推进平台建设。强化金融思维,加快“两园两区两中心”产业平台建设和运营,促进县属国有公司与央企国企合作搭建融资平台,推动农业招大引强;同时,积极谋划缙云农产品杭州、上海前置仓建设,加强与明康汇、盒马鲜生等头部企业对接合作。三是构建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实施缙云菜干、爽面、麻鸭等标准化生产项目,建设中央厨房,推动轨道上山、畜禽上楼、土特产上机,形成“手工占高端+标准占市场”的格局。
(二)聚焦市场化融入,推动乡村建设向乡村运营跃升。突出运营前置抓乡建,实施全空间运营、全链条发展、全要素整合。一是加快空间集聚。启动新一轮大搬快聚,推进一户多宅整治,整出村庄发展空间。推进三乡迸进行动,加快“云上南乡”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并积极谋划东乡、西乡共富示范带。二是推进资源盘活。实施乡村运营师招募计划,推进首批乡村运营4个试点村。开发一批乡宿、乡游、乡食、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打造一批村庄运营典型案例,形成山区特色乡村运营示范标准。三是注重融合发展。推进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高质量筹办烧饼、黄茶、麻鸭、蜜蜂等各类产业相关活动,启动茭鸭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三)聚焦多元化增收,推动传统农民向农业经营者跃升。重塑强村富民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抓好“两个体”:一方面,做优个体,着力打造以烧饼大师和农创客为代表的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创客培育计划,按照种养加、产供销分环节培育专业农业经营者,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人才。另一方面,做强主体,着力打造以范涛、虞辉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引育计划,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扶优扶强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支撑。
十个聚焦:
(一)聚焦农业安全。把粮食安全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严守粮食安全底线、耕地红线,统筹推进稳产保供、耕地保护、种业振兴、质量安全等工作,切实拎稳“米袋子”“菜篮子”。一是扛起稳产保供责任。围绕稳面积、稳产量、增效益,制定2024年缙云县粮油产销意见,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总面积达13.31万亩以上,总产量0.96亿斤以上。保障生猪、蔬菜、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稳产稳供稳价,落实生猪增产保供政策,确保能繁母猪稳定在0.62万头左右,生猪自给率达78%;建设保障型蔬菜基地2300亩;保持特色畜禽业、果蔬、茶叶、渔业、中药材、食用菌和花卉等产业稳定发展。二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持续巩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成果,完成抛荒耕地整治838.2亩,恢复用于农业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坚持宜调则调、宜建则建,推动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调整修编《缙云县“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完成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验收,申报立项开工2024年高标准农田5000亩(壶镇镇、新碧街道)、高标准农田(粮功区)改造提升2000亩(新建镇)。抓好补充耕地项目后续种植和地力培肥、耕地质量提升和监管等工作,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全国土壤酸化治理试点县建设,推广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培育健康土壤基地1个。三是推进种业现代化发展。以中国茭白产业科研基地、中国麻鸭育种基地、米仁种子谷等种质资源圃和保种场建设为推动,强力推进种业振兴。开展种子经营检查和种子抽检、救灾种子储备和动用工作,全年储备救灾种子2.07万公斤,保障粮农生产用种安全。继续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与良种示范推广工作,大力推广优质粮食品种,打响“缙云好稻米”品牌,做好院县合作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项目。四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加强对农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质量安全管控,制定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大力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推进网格化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引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省例行抽检合格率99%以上,省级风险监测发现问题处置率100%,新认证绿色食品主体3个、产品4个。加强化肥农药管控,实现全县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单位播种面积施肥、用药强度少于23.5.17千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95%以上、处置率100%,标准化星级农资示范样板店累计达49家以上。
(二)聚焦绿色发展。以绿色农田建设为抓手,推广农田节水灌溉与宜机化改造、田块平整与质量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绿色农田数字化运管等技术措施,着力打造集“肥药双控”、农业“双强”、“水稻芥菜”轮作等于一体的集成改革样板区。一是建设绿色农田。完成2023年新建镇1744亩绿色农田项目。申报立项2025年缙云县东方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绿色农田)建设项目,拟建设面积2000亩,总投资18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1500万元(已争取省长专项资金500万元),获批后实施。二是推进农业“双强”。积极承接全省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先导区建设任务,鼓励支持本地农机企业创新研制适合小田块、多落差、作业空间有限的微小型适用性农机研发,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推进山地“宜机化”改造。充分发挥省级农事服务中心作用,推进粮食烘干、集中育苗、农技服务、农机维修等农事服务功能建设。进一步推广丘陵山区水稻全程机械化栽植技术,探索稻菜轮作机械化路径,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5%。三是推广绿色技术。实施“粮食+”增收模式,深化“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推广“稻芥轮作”、“茭鸭共生”、麻鸭“笼养”“旱养”等新型种养模式,着力提升冬闲田、山区田利用率,推动收益和产量“双丰收”,推广“稻芥轮作”5000亩,深化“茭鸭共生”核心区建设。大力推行太阳能杀虫灯、生态拦截沟渠、茭白专用肥等绿色防控技术,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三)聚焦全产业链。按照“稳五彩,精提升”思路,统筹做好产业、平台、品牌三篇文章,梯次打造十亿级、五十亿级和百亿级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五彩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90亿元以上。一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制定实施3.0版乡愁富民产业政策,推动农业加工设备、科技技术等提质升级。突出芥菜标准化种植与加工,推广“整株腌制、立体晾晒,清洗干净、离地晾晒”模式,推进菜干机械化加工、全株化利用、功能化研发,发展芥菜全产业链,实现缙云菜干全产业链产值3亿元以上;制定出台缙云烧饼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快经营规范化、工艺标准化、主体组织化、产品品牌化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年产值达38.5亿元;推进茭白冷链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半旱种植实验基地等项目建设与预制菜研发,强化麻鸭保种育种、规模养殖、精深加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茭白、麻鸭全产业链;实施“共富湖羊”全产业链省级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采用“光伏+秸秆+湖羊+有机肥+果林+茶园”等种养生态循环模式,重点推进设施化养殖、屠宰加工,打造省级湖羊集聚区,发展湖羊全产业链。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山谷经济”,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扶持壮大缙云米仁、黄花菜、中药材、爽面等特色产业,推进设施化改造,打造米仁谷、蜂王谷、葡萄里、麻鸭沟等一批“山谷经济”示范基地。新增米仁种植面积300余亩,总面积达3500亩、总产值达1000万;黄花菜种植面积3000亩;中药材面积稳定3万亩以上,产值达1.3亿元以上;爽面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二是推动平台提档扩能。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产业平台,为农业主体提供精深加工、冷链运输、创业创新等空间,大幅降低初级农产品比例。现代数字农业产业园首批8家签约主体陆续入驻,持续招引新主体;智慧农博城冷链物流园完成主体建设;茭鸭共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60%,完成投资3.036亿元,其中前路乡茭鸭共生体系核心示范区提升项目、大洋镇茭鸭共生产业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等建设完工,新建镇麻鸭养殖示范基地等各子项目开工建设;农创客创业创新中心一期出台入园管理办法,择优选择首批4-6家主体入驻,为农创客提供“拎包入园”式服务,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孵化器”;国家产业强镇(菜干)年底前完成创建;谋划建设缙云县东渡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拓展渠道平台,积极谋划缙云农产品杭州、上海前置仓建设,加大与明康汇、盒马鲜生、上海思懿集团等渠道头部企业对接力度,促进农产品出山出城。三是推动品牌提级赋能。组建“有缙道”品牌运营公司,支持引导地标品牌及农业主体加入“有缙道”品牌体系,形成“区域公用品牌+加盟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构建“平台+企业+产品”价值链和利益链,提升“有缙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建设“有缙道”中央厨房,利用缙云菜干等多种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有缙道”预制菜产业。
(四)聚焦龙头企业。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招引上下功夫,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链条、培育产业生态,着力构建“大龙头”企业强力拉动、“成长型”企业坚强支持、“潜力型”企业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化新格局。一是深化开展“双招双引”。立足缙云、跳出缙云、发展缙云,探索产业链招商、飞地招商、基金招商新模式,建立农业头部企业目录,精准绘制招商图谱,建立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定期发布招商投资指引,建立全过程服务机制,优化项目用地、环评等审批流程。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个、科技类项目1个。二是打造产业化联合体。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支持组建龙头企业牵头、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新培育合作社10家以上、家庭农场50家以上、农创客50名以上。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省市农科院等“院地合作”,鼓励引进博士生、硕士生等一批高端人才,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研发,推动智力供给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争取省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项目3个以上,培育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2个。
(五)聚焦和美乡村。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省级试点为抓手,突出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一体规划、一并推进,着力打造活力东乡美好缙云先行区、农文旅南乡美丽经济优势区和乐业西乡三产融合示范区。一是长效化提升村居环境。严格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有序推进全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数字监管系统“一张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精准化、投放清运规范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站点运维标准化、环卫保洁精细化”的目标,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落实农村公厕规范化管理,提升公厕服务水平,培育省级农村星级公厕15个。二是片区化打造和美乡村。突出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导向,着力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创建未来乡村2个,和美乡村达标村50个、示范乡镇2个,建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个、一般村9个,推进“云上南乡”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深入实施“微改造、精提升”,联动推进农房改造、庭院美化、杆(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标识建设,深化村庄空间整治、立面改造、设施完善,迭代升级花园乡村品质。三是融合化推进乡村运营。突出文化融入、产村融合、数字融通,坚持运营前置和市场思维,制定乡村全域运营实施意见,打造可持续发展、有盈利能力的乡村运营示范村。推进实施首批乡村运营试点村4个,加快制定山区和革命老区特色乡村运营示范标准。
(六)聚焦共富平台。围绕“先富带后富”,不断完善共富政策、拓宽共富平台,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一是推广合作共富。扩大“共富合作社”模式应用范围,探索完善“乡贤+农户+市场主体”“村级集体经济+农户+市场主体”等促共富机制,积极打造共富合作社、共富食堂、共富农场、共富基地等各类共富场景。二是打造共富学堂。充分利用“共富学堂”等载体作用,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管理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培优育强农业主体。全年开展农民培训1.69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400人次,农民普及性培训1.65万人次。三是加快富民安居。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新三年计划”,完成搬迁1500人。完成舒欣小区(二期)验收工作,继续开展壶欣小区、新欣小区、舒欣小区(二期)申购工作,完成壶欣、新欣小区安置户交房工作,探索安置小区治理新机制,推进“暖心小区”建设。启动异地搬迁后续项目申报工作。
(七)聚焦强村富民。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打好扩中、提低、强村组合拳,多措并举推动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增收。一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实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三乡迸进共同富裕”计划、党建联建等推进机制,推进产业强农、就业富农、改革促农、消费助农、金融支农工程,加快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提升农民财产净收入、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二是聚力帮促扶农。推进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通过政策兜底、产业帮促、就业帮促、金融帮促等帮促措施,实现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最低水平达12000元以上;打造新型帮共体,完善“一县一团”“一村一组”“一户一策”结对帮扶机制;持续推进2024年度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开展“浙农帮扶”低收入农户数字化帮促系统日常维护工作。三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联动推进村集体抱团发展,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规范农村“三资”管理,提升强村公司运作实效,完善多元化、长期稳定的增收机制,村级历史性债务化解率达100%。确保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21亿元以上,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78个以上。
(八)聚焦资源整合。树立“一盘棋”思想,促进土地、资金、政策等整合,实现“集中力量干大事”。尤其是以土地流转为“牛鼻子”,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产出率,推动生产力由散到聚、以聚促变。一是加快土地集中流转。推进实施土地流转“确人确权不确地”模式,打破“田埂”界线,扩大实际种植面积和提高机械化率。建立耕地经营权收储中心,创新探索“国有公司+强村公司+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内土地大规模集中流转、统一经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扩宽增收路径。2024年,实现全县土地流转率达50%,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2.4万亩,建成农业标准地7500亩。二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或土地流转费履约保证保险制度,落实土地集中连片流转财政激励机制。依托乡镇强村公司集中连片流转辖区内土地,通过改造升级提高土地价值,积极招引优质农业项目,对暂未招引项目的流转土地,可由强村公司负责经营,也可签订意向协议由原农户或种养大户经营,避免出现脱节抛荒现象。三是强化金融保险支撑。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工商资本投向高标准农田等重点领域和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清单。加快浙农险服务直通车与农民种粮直补、农机大数据平台、浙农牧等贯通。继续推进种、养殖以及林木综合险等险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开展茭白保险(大洋镇试点)、湖羊养殖险等险种开发可行性调研工作,着力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效。
(九)聚焦文化引领。注重我县“梅干菜精神”“四万鸭农闯天下”“麦香文化”“小吃文化”等优秀“三农”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引领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统筹保护利用。推动缙云烧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茭鸭共生系统、芥菜种植系统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加快启动茭鸭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大力推进前路核心区文化遗产有形化。充分发挥缙云烧饼总部、缙云菜干培训中心、缙云爽面博物馆等阵地作用,以中国烧饼文化活动周为载体不断提升缙云小吃文化影响力。谋划举办茭鸭共生农遗文化活动、缙云黄茶推广季活动、蜜蜂主题日活动等,全面打响缙云种养殖重点县、乡村土特产看缙云品牌。持续打响“缙云烧饼师傅”“缙云爽面师傅”“缙云茭白师傅”等品牌,开展第三届“缙云烧饼大师”评选工作,全年培训缙云烧饼、爽面师傅、茭白师傅各200人次以上。另一方面,推进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文化与现代乡村融合,统筹抓好休闲农业、农事节庆活动、精品休闲旅游线路、特色农家乐民宿等工作,开发和丰富以农文旅为重点的乡村产业业态。推进民宿向康养民宿街区、慢生活民宿村等品质民宿转型,评定“缙云乡墅”民宿10家。个性化推进休闲运动养生东乡、文化体验西乡、休闲避暑南乡3条农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打造烧饼、茭白、黄茶、麻鸭、菜干、米仁、杨梅等产村融合示范基地,打造千亩稻田、茭鸭共生、蜂旅融合等一批农业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打开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视野。
(十)聚焦数字赋能。推进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推动数字化技术向农业生产、产品溯源、品牌营销、乡村建设等方面渗透、应用和融合,探索建设“有缙道”品牌数字平台,集成打造“三农”数字大脑。一是提升乡村大脑建设水平。统筹做好缙云县特色名品产业提升数字化平台建设、全要素数字地图与浙江乡村大脑的整合贯通工作。综合应用浙南早茶建设和全县茭白种植调查等数字化成果,上图入库相关数据形成产业图层。二是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引导和支持主体对农场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产业链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快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推进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培育一批数字农业龙头企业。加快集成建设“肥药两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提高农业生产终端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推广“浙农码”应用,落实“渔政天眼”AI智能预警系统建设。新增数字农业工厂1家,数字化种养殖基地3个,浙农码”新增用码量50万次以上。三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结合未来乡村试点建设,继续开展数字乡村示范村建设,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创建乡村数智生活馆1个。
缙云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2024年4月26日印发
缙云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缙云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