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缙云教育深入推进“两县”创建的攻坚之年。一年来,缙云教育紧紧围绕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乘“东风浩荡”之势,展“雷霆出击”之力,同心同向,大破大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蝶变之路。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凝聚最大共识,焕发教育“新活力”。县委县政府以最高规格召开了“两县”创建暨教育提质动员大会,形成了全社会大兴教育、大办教育、大干教育的最大共识和奋进态势,缙云教育基金在短短5个月内募集超过1亿元,教育人赢得了最大尊重、汲取了最强动力。县教育局相继获评国家级荣誉4项、省级3项、市级1项,并受邀作为唯一的山区县代表在“之江教育论坛”作经验分享,1人获评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工作者。
(二)把握最佳机遇,勇啃发展“硬骨头”。加速创建步伐,全年累计实施教育项目14个,新增、改造校舍面积93083平方米,撤并3所小学和3个教学点,6所小规模小学更改为教学点,5所学校获评省现代化学校。撤停13所薄弱民办园,增建5个公办教学点,变更10所民办园为新型公办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从42.38%到82.04%,从全市“末位”跃居“榜首”,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不达标项从4项减少至1项,省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100%。
(三)挖掘最强潜能,筑牢人才“稳定器”。全年引进教育人才24人,其中研究生16人,研究生引进同比提升35.8%。定向培养新教师81人,居全省首位。实施青蓝工程结对225对,新增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1人,省、市级荣誉称号216人。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配备校级领导35个,40周岁以下校级领导同比提升7%。大幅提升临聘教师待遇,人均年工资增幅达96.4%。做好教师关爱工程,搭建“缙师缘”青年交友平台,帮助单身教师解决情感问题。开设“乐学向美·美美课堂”教职工公益培训课,提升教师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争创最优品牌,擦亮质量“金名片”。2023年高考特控线上线525人,C9+2大学录取46人,全省前100名3人,实现了新高考以来全省前100零突破。5人被清北录取,1人被录取为空军飞行员,1人以综合成绩全国第一被录取为海军飞行员(皆系全市唯一)。缙云中学获颁全国首批浙江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职高单考单招上线856人,上线率为98.2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缙云高级技工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8所初中获评丽水市星级学校,获奖面超过70%,获奖总数系全市第一。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缙云教育将主动适应新形势,拥抱新变化,聚焦“一个目标”(即全市当排头、26县走前列、全省争一流、全国有影响),围绕“两条主线”(即“两县”创建和教育提质),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发扬斗争精神,全力以赴干好2024年“五个一工程”,进一步擦亮“学在缙云、挺进共富”金名片。
(一)高举一面旗帜:把稳思想之“舵”。实施“铸魂工程”,持续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准确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引导广大教师将学习热情转化为建功立业的强劲动力。推进“强基工程”,发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委的政治领导优势,推动乡镇街道成立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实现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做好“添彩工程”,加强党员教师“双培养”工作,加快“红耀杏坛 缙教先锋”党建品牌连片成景。
(二)突出一项重点:打赢创建之“战”。顶层设计发力,建立“县-局-校”三级“两县”创建工作专班,把创建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细。项目补短给力,加快8个补短项目进度,紧盯19项未达标指标,建立“四张清单”,分类“开方下药”,创新倒逼机制,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确保2024年一举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评估,2025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
(三)聚力一个根本:走好提质之“路”。坚持问题导向,树牢质量意识,奋力打好缙中牌子保卫战、初中教育提质攻坚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战、学前教育扩容战“四大战役”,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小学学业水平达到全省均值以上,中考优秀率位居丽水市前三、及格率前四,更多缙云学子考入顶尖学府,职业教育“双高”建设顺利通过省级终期验收。
(四)锤炼一支队伍:夯实铁军之“基”。开辟引才“绿色通道”,推进“来缙云、育新人”引育工程,拟招引4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培养定向新教师60名。夯实育才“高速通道”,借智借力“两个人才库”、“双名”工程、“希望之光”、浙沪名特级教师驻缙工作室群落项目、青蓝结对等平台,多渠道推动教师全员进阶。铺筑聚才“康庄大道”,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绩效考核突出向教学一线、成绩突出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班主任等倾斜。
(五)守住一条底线:锻造平安之“盾”。强化管理保平安,坚决扛起打造平安校园的政治责任,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突出重点促稳定,健全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推进“护校安园”工作,关注重点领域,尤其是加强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体系建设。筑牢清廉葆本色,驰而不息开展正风肃纪,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化“清廉学校”品牌建设,高质量筑牢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