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九三学社丽水市委会一行深入缙云县七里乡型坑村实地考察畲药园种植等项目,并围绕畲药园种植、民族文化传承及乡村振兴开展调研座谈,为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助力民族村向新向好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这座藏于大姥山脚的畲族村落,正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厚的生态资源与创新的共富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文化为魂:百年畲韵焕新彩 型坑村是缙云县唯一的民族(畲族)村,距缙云西站15公里,是全市距离高铁站最近的民族村,交通便利。六百余年历史积淀,孕育出型坑璀璨的畲族文化基因。民族文化广场上,畲歌畲舞悠扬翩跹,游客可穿上传统畲服,沉浸式体验“山歌踏舞”的灵动之美。手工作坊内,打麻糍、织彩带等非遗技艺活化传承,让畲族文化在指尖流淌。 本次调研重点聚焦畲药文化与村庄发展的融合,专家团队实地考察了种植基地与型坑发展现状,对“浙八味”“丽九味”等药材及百合等特色品种的药用价值、产业化路径进行深度探讨,提出“青草医智慧+现代科技”的融合建议,并针对“备药二产育”提出开发深加工产品的思路,如畲药饮片、保健茶等,为畲药科普研学基地的谋篇布局注入新动能。 
生态为基:山水资源赋新能 依托大姥山生态腹地,型坑村森林覆盖率超80%,溪流清澈、空气清新,成为生态经济的“天然富矿”。调研中,香榧产业带与特色研学路线成为焦点。近年来,村庄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打造“香榧产业带”与“多彩研学路线”,形成“文旅+生态+康养”多元业态。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香榧种植带动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光伏发电项目年收益7万元,绿色能源与生态经济实现双赢。 村庄游步道串联古村牌坊、民族墙绘、蓝氏祠堂等景观,调研团队漫步其间,对“一步一景”的生态规划高度评价。座谈会上,有专家推荐结合农田资源探索“稻田泥鳅+百合”交替种植等特色农业模式,也有专家建议通过微景观打造,发展特色苔藓产业,并引入掌上玫瑰、蔷薇花等观赏花种,丰富研学路线内涵。目前,畲药科普示范研学基地与生态康养集群建设已启动,未来将进一步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 
共富为纲:创新实践结硕果 型坑村以“石榴红”共富品牌为引领,探索出“文旅融合+资源整合”的特色路径。2024年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文旅综合营收超65万元;“三月三”畲族风情节、中秋团圆活动等节庆IP持续升温,吸引八方来客,成为乡村经济新引擎。座谈会上,村民代表分享了香榧种植、畲药研学带来的增收喜悦,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实践成果深入人心。 此次调研中,九三学社专家团队与当地干部、村民深入交流,围绕畲药产业链延伸、研学基地运营优化、民族文化IP打造等议题建言献策,并提出“体旅融合”“联动高校科研资源”“拓展电商销售渠道”等务实建议,为村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本次活动不仅是对型坑村发展成果的检阅,更是凝聚智慧、共谋未来的契机。 型坑村,一座承载畲族文化密码的村落,正以开放之姿拥抱时代机遇。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生态与经济共生,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期待此次调研为型坑注入新动能,让“畲风新韵”在共富路上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九三学社丽水市委会副主委张向东,九三学社丽水市委会副主委、县政协副主席徐礼琼,丽水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丽水市文史馆馆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畲医药分会会长雷后兴等一行,九三学社缙云县基层委、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等单位相关人员、七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朱威松等部分乡领导班子、型坑村两委干部等参加活动。
|